“自己骗自己”,或者“自欺”等说法通常都带有贬义。实际上,“自欺”有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研究证明,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自欺”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通常认为的说谎、作假这么简单,它有更深、更复杂的含义。有心理学家把“自欺”定义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力量,使自己免于面对所受到的威胁。
试举几例:某白领晚上只睡二三小时,白天又有一大堆事,他强打精神,自忖“我睡够了,忙一天没问题”;邻居张家的儿子英文不怎么样,却要参加托福考试,小伙子信心十足,报名强化班攻读,说自己的考分一定进前十;有一位同事开会发言时容易怯场,却喜欢自诩为是“平民演说家”,不料此举倒真的使他在会上的发言大有进步……有一点“自欺”,可以摒弃消极因素;展望将来的成功,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提升信心。
有人告诉我一个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实验。一群年轻女子被要求在纸上画下各自身材的轮廓线,随后,让其中一半的人读一篇关于约会、谈情说爱的故事,让其余的人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画册。然后,所有的人再画一次自己身材的轮廓线,并和第一次画的进行比较。结果,读言情故事的人都把自己画得更苗条,腰部也细一点,显然她们被浪漫情调感染,力图掩盖自身的缺陷,以期在恋爱中成功;而读建筑画册的人再次画出的图和第一次没什么改变。
小孩在3岁时就会萌生一种“偏向积极”的心理,认为自己非常聪明,与人相处时常逞强。进入青春期,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评估交际能力时把自己列为能力最强的1%。还有一个叫“挑选最精确的照片”的实验:专家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排其个人照片,其中一张最为精确,还有几张不同程度地被美化至10%、20%、50%,也有几张不同程度地被丑化至50%,然后要他们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精确的那张。结果是,大部分的人都挑选了20%好于“最精确照片”的照片。
由于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无法知道男性或女性谁更倾向于“自欺”。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人类行为中最令人困惑的行为之一。“自欺”一旦演变为“欺他”,那就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