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人的厨房
姚志康
  姚志康

  朋友转发了一位留德学生制作的PPT“德国人的厨房”。看罢,感叹、羡慕、钦佩。这位留德学生的邻居因被他做菜的香味所吸引,转而邀请他进自家厨房教授厨艺,这才让留学生见识了“德国人的厨房”。见了邻居家布满量杯、量筒、电子秤、温度计、计时器以及各色刀具、厨具和电器的厨房。留学生感叹道,这哪是厨房,简直就是化学实验室。

  随着页面的点击,那些切土豆丁、条的刀具,去苹果内核的刀具,削菠萝的刀具,剥玉米粒的器具,切面包的等分器,切葱花的葱花剪,检测牛排成熟度的扦插式温度计等等,一一呈现。应对果、蔬、肉、骨的切、削、撕、剁;无论片、条、丝、丁、块、圆,德国主妇都有相对应的工具,让人大开眼界。且不说留学生从没使用过这些专用厨具,就那位德国邻居“盐加多少克”、“水添多少升”、“烧煮多少度”等量化提问,让习惯于凭感觉下调料的留学生(我辈国人)无法招架。PPT所展现的“德国人的厨房”让笔者领教了 “工具王国”的创造力,也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德意志民族的严谨、精准和刻板(此处是褒义)。

  感叹过后,便是思绪。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炫耀了中华美食及其烹饪技艺。中国厨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载入国家的典籍并加以传承。然而,我们的厨具却似乎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和老祖宗使用的厨具并无二致。上海本帮菜中的“扣三丝”,一块冬笋和鸡肉脯要切成上千条细丝,是门厨案绝技,却也因此成为普及这道菜的障碍。假如,我们的工具行业能像德国人那样开发出此类专用厨具,岂不是让只能在名店里品尝到的“扣三丝”,成为“买汏烧”们也能制作的家常菜?西方人烹饪精确到盐下几克的做派,体现的是西方人的文化,当然,不值得我们全盘照搬。但,西方人厨房里化繁为简的工具发明,是值得国人学习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工具(小五金)行业较之以往已有长足进步,但和享有“工具王国”美誉的德国相比,无论创意、设计、工艺,还是材质,差距甚远。都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到海外旅游的国人在外国商店里看到“made in china”的商品比比皆是。但,那些靠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商品,且不说其利润的低下(甚至负利润),绝大部分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也就是说谁都可以克隆复制。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无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唯有创新。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具行业热衷于到中国参展办展,看中的正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国内同行如不奋起直追,淘汰没商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南京青奥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秦山故事
德国人的厨房
读书的气象
阿奶啊阿奶
今宵灯谜
高跟鞋的诱惑
义务劳动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德国人的厨房 2014-08-25 2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