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可预期与安全感
郁晶陶
  郁晶陶

  近来,不少公交站点发生了一点变化,电子显示屏上出现了公交车的实时到站信息。从有限的个人体验来说,在非高峰时段,同一个站点的三条公交线路中,两条能做到较为准时地到站,误差一分钟以内,另一条则误差较大,有四五分钟。

  预报公交车到站信息,能协助市民更有效地选择出行手段。此前,已有手机软件推出这一功能,将其扩展到手机之外,无疑能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城市的便捷。老实说,推行这项公共服务,上海并不算早。在国外,日本京都的公交站点虽然没有具体的到站时间预报,但会以图片形式显示车辆是否已到达邻近站点;在国内,杭州已有与上海相似的服务。不过,如果技术更成熟、信息更准确,也能体现出“后发”优势。

  信息化,能让公共服务的可预期性增强。可预期的价值,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了选择主动权,享受到更多生活便利,还在于增加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把握,即便那只是几分钟、几秒钟后的未来。例如,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行为的可预期性就能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在道路上的安全感就会增强。

  公交车的可预期,也许只是几分钟的问题,却仍关系到一个庞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在其他方面,可预期性则可能涉及更遥远的未来、更重大的权益、更持久的安全感。

  比如法律,白纸黑字,一清二楚,一个人遵守了法律,应该得到法律保护,违反了法律,则要遭受损失或处罚。比如程序,环环相扣,不容逾越,合法合理地走完一个程序,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不折不扣地完成所有程序,才能通向最后的结果。这些都是理想中的可预期状态,而现实从来都与理想有一定距离,不可预期性越大,寻租空间就越大,人们就更容易患得患失。提高个人权益和公共生活方面的可预期性,意味着更多地尊重规则、分享信息,这样带来的安全感,很多时候连丰裕的物质条件也未必能够企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南京青奥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念斌案从死刑改判无罪的反思
不该有的证书
可预期与安全感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还得多久
牛肉?牛逼!
玩坏的冰桶挑战疏离了公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可预期与安全感 2014-08-25 2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