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本来抱怨孩子只能上普中的家长,欣喜不已,为孩子换了学区房的家长,后悔不迭。一到升学季,拼关系、走后门屡禁不绝,共建生、条子生各显神通。无网可织的父母,只好打起了“孟母三迁”的主意,求学的焦虑让学区房炙手可热,甚至催生出假离婚的闹剧。
而对此的“定向降温”,还远未达到预期目的。病根何在?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迁,经济版图的更迭,使得资源的需求不断放大,另一面则是优质资源的投入相对不足,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让校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公共人”,在更为广阔的格局中流动起来,弥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由是,孩子不动,教师动,家长不折腾,校长来“折腾”,一动一“折腾”中,对推进均衡大有裨益。孩子们童真的笑容,向来没有过多的差别,不该以学区的壁垒、出身的背景分三六九等。教育乃百年大计,改革应只争朝夕。(周人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