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与欢腾
专场音乐会一开场,指挥余隆要求观众在萨缪尔·巴伯的《弦乐柔板》终结时,与音乐家一起静默一分钟,以示追思。每当要纪念音乐家时,古典音乐会的惯例往往是首演一曲《弦乐柔板》。曲终时分,乐队所有乐手始终保持演奏时的姿势:弓,依然架在大中小提琴的琴弦之上……一分钟后,提琴手们才渐渐放下琴弓。随后,陈燮阳指挥、朱践耳作曲的音诗《纳西一奇》,以“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夜话”“狗追马鹿”四个乐章,描绘出悠远的秘境风情。刘天华作曲的《良宵》原本是二胡曲目,后被黄贻钧改编成弦乐合奏,增加了动感十足的拨弦,再由曹鹏指挥起来,别具一格。
上半场最后一曲《花好月圆》是黄贻钧的作曲代表作,由侯润宇指挥。该曲也是中央民族乐团在海外巡演时必定演奏的曲目,更是因为央视春节时期经常播送而成为妇孺皆知的名曲。在20年前黄贻钧去世时举行的专场音乐会,是以这支欢快的曲目开场的。不知内情的听众都会诧异——怎么纪念音乐会开场如此热烈欢腾?了解背景的听众则会在欢腾中潸然泪下。
黑胶与唱机
音乐会曲目部分选自百年诞辰纪念黑胶唱片。这张唱片可谓得来不易。黄贻钧离开我们刚好20年。受制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很多录音已消逝。在策划这场纪念活动时,上交意外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原声。团长周平透露,去年在报上看到“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的报道,随即联系了中唱上海公司,在其版库中发现大量黄贻钧作为演奏员参与百代国乐队演奏的录音作品,以及黄老指挥上交演奏的部分代表作。
于是,上交与中唱合力协作,专程将这批录音的模版送至德国修复,以33转的黑胶唱片再版。收录曲目有6首,除了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之外,还有俄裔犹太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前奏与回旋曲》及《G大调钢琴协奏曲》。黑胶唱片一发售,引发乐迷追捧。随后发现,并不是每一位乐迷家中都有唱机。于是,这张黑胶唱片引发了去网上淘唱机的热潮……
铜像与展览
铜像落成,意味着薪火相传。他本人也在注重原创的同时,关心对经典曲目的传承。早在1950年至1963年间,乐队编制还不全时,他就率领上交演奏积累下了丁善德的“长征”、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德沃夏克“新世界”等6部保留曲目。余隆缅怀道:“黄贻钧先生一生对中国音乐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人正直,虽历经坎坷,却从不丧失信心,对事业不离不弃,这也正是百年来传承的上交精神真实写照。”
为此,上交音乐厅内的互动长廊里,还揭幕了黄贻钧百年诞辰纪念特展。展览从黄老的生平、电影音乐创作、时代歌曲创作、出访交流活动、中国作品指挥及上海交响乐团建设多个视角,还原了黄贻钧生前不少鲜为人知的点滴。其中,部分珍贵展品均是首次对公众展出。如为电影《浮云掩月》所作的插曲《莫忘今宵》手稿、由他配器的新四军军歌母版、匈牙利政府授予的李斯特奖章、1960年管弦乐曲《江南组曲》总谱,以及书法长轴“七五抒怀”(黄贻钧手书)等。保存和提供这些展品的黄贻钧之子黄天熊表示,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以这样一种形式缅怀,不仅是追忆,也是对中国音乐未来的引路。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