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交往,离不开客套话,说是客套,但有了心里舒服,缺了,心里别扭。
过去,老北京人的客套话不少,借光、劳驾、留步,感觉很有教养,尤其晚辈对长辈说“劳您大驾”“您慢走”、“您走好”、“您歇着吧”,更透着温暖与敬意。后来,不知为什么,直抒胸臆成为主流。假如相互间很熟,回答一句:没吃,你管饭啊?听上去还有幽默感,假如不太熟,就让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特别是那句吃了吗,在很长时间里被人嘲笑,因为刚刚如厕出来,怎么回答都是个笑柄。
你好,30年前就有人倡导,但死活不被认可,有人见面这么打招呼,难免被人嘲弄,说是洋范儿。今天,你好,终于高度普及,普及到过了头。我家附近有家五星级宾馆,门口的服务员,无论男女,客人进门说你好,走了还说你好。我听着不对劲,就多次提醒他们的经理,客人出门要说欢迎再来、再见!有事要打扰别人,最好说对不起,或者像过去的老北京人那样,说句劳驾、麻烦您、请问,也无妨,但许多人还是说你好,说你好当然不能说错,但说对不起更准确,何况,这句假若翻成外文,还可以走遍天下。
没事儿,多少年来一直被普及,被普及到所有场合,似乎人人都心存滋生这句话的心理土壤,将世间大事小事都看得那么无所谓。其实,很多场合并不适用这句话,效果常常还适得其反。
别人打扰了自己、触碰了自己,说没事儿,是风度、体谅、胸襟,但当自己惊扰了别人,就不能没事儿。我看见有些朋友,已经将这句话说得过于利索,以致时常脱口而出,惹得对方怒目相向。一次,一位老兄在飞机行李架上取行李,不小心碰着了别人的头,别人捂着脑袋,啊了一声,他却赶紧说没事儿、没事儿。尽管我明白他是无心,甚或是想替别人抢先说了这句,但别人可不这么想,结果,一场恶斗难免。
除了对自己,无论对任何事情,大概都不可以用没事儿对应。尤其那些公务、服务人员,所触所及,都是别人的事、公共的事,所以,这句话最好封存,免得贻人口实。我曾经与几位海外来客乘坐一架小飞机旅行,头顶居然滴水,我们赶快告知服务员,不料,一句没事儿顺口而来。我因为听惯了这句话,当然无语,但旁边的海外朋友就忍受不了,“你没事儿,我们有事儿!”在服装店里试衣服,该去的地方就是试衣间,但有一次我试T恤,试衣间已经客满,那位服务员倒也慷慨:你就在这里试吧,没事儿!他大概觉得时值夏季,光个膀子不至于着凉,何况街面上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只好告诉他,我不这么认为,四周的人也不一定都这么认为,因为我们知道,世上还有羞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