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人们不禁要问: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难道就没有一种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技术,使灾害造成的损害大大减轻吗?
回答是:经过数十年的研发,尽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例如,就在这次地震发生前不到半个月,即4月11日—13日在加德满都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上,专家们所能预测的仅仅是,“下次地震或许会在今后数年或数十年内发生”,而提前数天或数周发出警报,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这里所谓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是指美、日和墨西哥等国在一些地震热点地区部署的几种较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如美国加州的一套系统,由装有地震检波器的监测站组成。地震检波器可以监测到P波(即地震产生的没有破坏力的波)比S波(即能使地面晃动的具有破坏力的波)能够更快地穿越地壳;一旦P波抵达地震监测站,该信息就会通过电话线、调制解调器或通信卫星传送至试验室,计算机便可以利用先进的运算法则计算出P波的震源和震级。该系统在2014年加州纳帕地震前,曾提前5—10秒钟发出预警,使人们有时间关闭煤气、打开门窗,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因而伤亡人数大大减少。
又如日本气象厅研发的地震预报系统检测的范围更广。自2007年以来,当地震强度大到足以使墙体产生裂缝时,该系统就会向计算机、市政机构等发出警报。然后,纳入该系统的重要部门如核反应堆、子弹头列车制造厂等就会自动关闭。据悉,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时,该系统曾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目前影响这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是造价昂贵。如美国要建造一个覆盖全美西海岸的地震预警系统,投资总成本将达到3830万美元,而每年维护运营的总费用则需1610万美元。
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