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告知当事人单位案情 并非行政处罚文书
~~~告知当事人单位案情 并非行政处罚文书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张非法客运“专车”通报单发出
告知当事人单位案情 并非行政处罚文书
张欣平
  10:30上午首发

  本报讯 (记者 张欣平)今天上午,市交通执法总队向某控股有限公司发出了本市首张网络“专车”从事非法客运被查处情况的通报。通报告知,其单位员工于2015年3月10日驾驶一辆牌号为A***29的丰田汽车,通过“滴滴打车”软件从事非法客运被查处,且该车行驶证显示车辆为公司所有,并非该驾驶员个人所有。

  此前,“专车”非法客运被查处将被通报工作单位的消息在网络上引来一片争议。其中,一些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交通执法部门此举没有法律依据,而且涉嫌侵犯个人隐私;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此举可行,特别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需要知道其员工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并了解员工是否有违规兼职的情况,尤其要了解是否有从事驾驶员岗位的员工存在驾驶证暂扣期间仍然驾驶机动车等情况。因为一旦查实从事非法客运,当事人不仅要受到交通执法部门1万元的行政罚款处罚,还要受到公安交警部门暂扣其机动车驾驶证3-6个月的处罚。

  针对这一情况,交通执法部门明确表示:首先网络“专车”非法客运情况通报,只是将案件事实反映给当事人的单位,不作任何评述,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公函往来,并非行政处罚的法律文书;其次,情况通报仅在于告知单位事实情况,至于该员工从事非法客运的违法事实是否违反本单位的相关规定、是否作进一步处理,由该单位自行判断决定。

  记者从市交通执法总队了解到,今年以来查处的220余辆“专车”非法客运案件中,有60余辆车辆行驶证所有人显示为单位所有,而并非个人所有,占案件总数的近三成。下一步本市还将陆续视情对网络“专车”非法客运被查处案件通报单位,重点对车辆行驶证显示为单位名称以及在工作时间段被查处的案件进行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大购网专版
   第B24版:专版
违法成本大了 黑车司机吃勿消了
首张非法客运“专车”通报单发出
新民晚报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A07首张非法客运“专车”通报单发出 2015-08-04 2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