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库成了小金库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三)
纪连海
  纪连海

  乾隆皇帝怎么会不怀疑甘肃省的捐监成效呢?

  当时的乾隆皇帝曾向陕甘总督勒尔谨提出“四不可解”的责问:甘省向来贫瘠,何来这么多人捐监?哪有那么多粮食?捐了这么多粮食,如何存放?这么多粮食如何使用?

  甘肃省的官员是如何应付乾隆皇帝呢?当时勒尔谨奏复,甘肃省的捐监者,大多是外省的商民,甘肃省为边疆交通要道,是以外省商民经甘省捐监;此外,历来旱灾连连,均需粮食,监粮正可用于赈灾。

  此时,乾隆皇帝派了和珅前往甘肃省检查工作。

  当时的和珅还默默无闻,只是乾隆皇帝欣赏他而已。和珅非常想认识一些地方官员,他到了甘肃,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而这个时候的勒尔谨、王亶望等人也是极为想依靠一棵朝廷中的大树的。于是双方一拍即和!勒尔谨、王亶望等人很快就成为了和珅的同党!和珅也从此走上了贪污之路!因此,经过钦差大臣和珅实地盘查,并无破绽,乾隆皇帝的疑问也不了了之。

  话说回来,这次,阿桂奏报甘肃“大雨竟夜,势甚霶霈……连绵不止”之后呢?乾隆皇帝能不认真查询一下么?乾隆皇帝当年的疑问,如今更为他所急于印证。于是,勒尔谨、王廷赞、王亶望被陆续收监讯问。

  此时此刻,乾隆皇帝所不解的是,如果收的是粮食,官员要分肥,就要多收,多收捐监者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又纷纷向甘肃省捐监,还说比在户部捐便宜?

  这回乾隆皇帝派了闽浙总督兼江苏巡抚、王亶望的老上级陈辉祖去再查甘肃省的捐监案。问题在于:陈辉祖能够回答乾隆皇帝的疑问么?

  陈辉祖审讯的结果,其原因是捐监并没有收粮食,而是折合成银子收的,而且为了鼓励多捐,所收银子并没有达到应收数。王亶望供称,纵容下属收银是“意在捐多谷多”,正常的理解是,捐多谷多说明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得到皇帝的首肯,得到了皇帝的赞扬就可以升官。然而,升官途径又有一条正非常的理解,所谓捐多谷多,实际上是银子多。银子多,王亶望就分得多,分得多了再用于活动上层如和珅等人——当然,这时的王亶望没有供出和珅——这样也可以升官。

  1775年,甘肃收捐到了疯狂的地步,收捐监生达到63000名,折粮250万石。而当年上报灾歉,动用粮食达到了170万石。这的确很荒唐,如此严重的灾歉,却能拿出这么多粮食!

  捐监案的结果,又引出了行贿案!

  勒尔谨在甘省花销无度,省里的财政“所用甚多,竟若伊家所有,取携甚便”,国库成了自家的小金库。此外还“令属员买物赔垫,甚且公然勒索。”

  王亶望更是“声名狼藉,通省皆知”。王亶望在甘为官没有几年,升迁浙江巡抚时,带走的家产以数百口骡子装载,招摇过市,“满载而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新民健康
   第A2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麻花依旧下油锅
“主要看气质”
万古不移爱花心
国库成了小金库
母亲不老
书香上海,品质生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国库成了小金库 2016-01-06 2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