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蝉歌
冯强
  ◎冯强

  我读过薛舒的全部作品,然而正是这本《远去的人》,把我带入了不能自已的地步——父亲像慢慢上树的蝉,接近天堂,这是最辉煌的时刻,尽管蝉的歌声是那样的不和谐、那样的令人怅惘。

  无论有没有亲人因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一块块剥落,带来种种困惑和痛楚的经历,遭遇如此磨难的薛舒,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她的生活,而是无限接近读者自己、无限接近读者的生活。是的,随便翻到小说的哪章哪页,我们都能贴心地读下去,好像夕阳下,那淡淡的阳光正在消失,周围异常安静,失去了记忆的老父踽踽走过,一直到背影尚在,夕阳不再。那种伤感和无奈造成的氛围,使你无法不感动,也无法不置身其中。

  当我们更加关心父亲,回忆他带给自己的一切时,并非说明自己也老了,而是感情的成熟,和对亲情的珍重。人啊人,不可能永远沉浸在亲情的感叹中,却可以像薛舒这样感叹,去回答亲情的力量和对其的膜拜。这是把自己最亲近的人紧紧攥在手里,一刻也不放松,忽然不得不松手时,钻心的疼、异常的痛,和着对往日的追忆,五味杂陈般地丰富。虽然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遭遇,但有时候,人的亲情就是从薛舒细致描述的老年痴呆的特殊细节中体味的。这种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别人也会有,却难以有薛舒这样坦诚于心、公之于众,激起社会共同关注的勇气。我想,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这样,由小即大——从极度关心家人、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的。这种开始是勇气和底气,也是必须有的社会责任。 

  毫不奇怪,小说家的故事噱头,它的精彩,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佐料。薛舒以悬念与真相、过往与当下精心构筑情节,非虚构写得与虚构一样好看。小说家的才华无疑增加了非虚构文本的可看性。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成功的非虚构作品,有更直接的感情力量、触及当下普遍现象的社会意义以及给予读者思考的价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其将此当作悲情,还不如像蝉,慢慢爬到树上,唱最后的歌。窃以为,唱歌的是父亲,薛舒只是回忆者、叙述者,所有的一切,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故事,主体非父亲莫属,作者只是站在身后,只需要站在身后。文本的非虚构性,它无限接近事实,肯定了父亲在、亲情在、故事在。这时,要是说作者与父亲的关系,已跨越寻常的父女,进入了更高的殿堂,即进入了文学典型的殿堂,升华为读者需要的、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细节。即读者有一种“代入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提供的生动细节,都会有这样的感染力。非虚构魅力的所在同样是它的文学品质。

  《远去的人》的意义还在于:人人具有的亲情,无论对其浅吟低唱还是大声疾呼,都将穿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沟沟坎坎,到达人们最敏感的神经,成为心灵之痛。作者或读者心灵之痛的高度一致,才是《远去的人》最值得一抒的。这就远远超越了对老年痴呆的关注,这是绚丽的升华。

  我相信,薛舒原创的动力是在“用我的记忆,挽留你的记忆” (王安忆)。还有,当父亲把母亲忘了,把我也忘了时,其所造成的无法承受之重,这样的剧烈摩擦,带给作者、带给家庭成员、带给读者的,并不是挽歌,而是充满深情、充满父爱的蝉歌。蝉歌终究也会远去,留给读者的思考和联想永在,它的后代——地下的蛹永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特稿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人物/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唯一寄托
新书推荐
英武之气融于文
蝉歌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蝉歌 2016-06-05 2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