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条件的村编修村志,金山区于2011年在上海首家启动村志编纂工作。
翻开村志,堪称金山农村的“百科全书”,各村的历史地理、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有详细记载,农村的建置沿革、人口变动、文体事业、婚丧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目了然。例如,在金山卫镇八一村的村志里记录了一个消失的古镇——西仓。传说汉朝时,从北方来了2000多个流民来此垦地种粮,还修筑了大官塘。南宋时,武举陈龟年迁居于此,修建了“陈泰油作坊”,这里的菜籽油远销至柬埔寨、马六甲海峡两岸等地。明朝后屡经战火,到1949年解放时,这里仅剩几间破房屋,后来西仓被征地建厂,到2003年,这个地名也消失了。
“牛吃稻柴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省一分钱不算啥,借一分钱就是债”……村志还收录不少民间谚语,很多如今已鲜为人知。“我们是带着抢救的心态来推进村志工作。”金山区档案局局长徐建昌坦言。
金山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有行政建制的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朱泾、枫泾、张堰、亭林等历史文化名镇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据悉,继此次首批村志付印后,其余村志也将分批付印,并将于2017年底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