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区完成124部村志初稿
首批20部正式付印,旨在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范洁 彭晓华
  本报讯(记者 范洁 通讯员 彭晓华)农家雕花板大床是什么来头?村里出过哪些知名人物?近日,金山区124部村志初稿已基本完成,首批20部村志正式付印,不仅为后人留下一部部珍贵的史料,也承载一个个村庄“看得见的乡愁”。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条件的村编修村志,金山区于2011年在上海首家启动村志编纂工作。

  翻开村志,堪称金山农村的“百科全书”,各村的历史地理、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有详细记载,农村的建置沿革、人口变动、文体事业、婚丧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目了然。例如,在金山卫镇八一村的村志里记录了一个消失的古镇——西仓。传说汉朝时,从北方来了2000多个流民来此垦地种粮,还修筑了大官塘。南宋时,武举陈龟年迁居于此,修建了“陈泰油作坊”,这里的菜籽油远销至柬埔寨、马六甲海峡两岸等地。明朝后屡经战火,到1949年解放时,这里仅剩几间破房屋,后来西仓被征地建厂,到2003年,这个地名也消失了。

  “牛吃稻柴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省一分钱不算啥,借一分钱就是债”……村志还收录不少民间谚语,很多如今已鲜为人知。“我们是带着抢救的心态来推进村志工作。”金山区档案局局长徐建昌坦言。 

  金山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有行政建制的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朱泾、枫泾、张堰、亭林等历史文化名镇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据悉,继此次首批村志付印后,其余村志也将分批付印,并将于2017年底全部完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特稿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人物/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民办”
筑梦音乐 爱心助学
定时、定人、定点 街道组团访小区
“水管家”走进小区贴身服务居民
金山区完成124部村志初稿
徐汇今起举办“端午嘉年华”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3金山区完成124部村志初稿 2016-06-05 2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