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看到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桩旧事。
那天晚上,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散文,讲的是母女间目光交流的温暖情感,我心有所动,便向女儿推荐了这篇文章,说:从小,我把你放在自行车后座,送你去幼儿园、小学,那时,你的目光追随在我的身后;读初中了,我骑一辆车,你骑一辆车,我们并排骑行,那时,我们一路交流着,目光是平行的;再过几年,你将独自远行,到那时,不管我是否能够看见你,我的目光将始终追随你的背影。你不妨以目光为线索写一篇文章,女儿“嗯”了一声。大约两周以后,女儿参加中考的二模考,作文题目竟然就是《目光》!她自然采纳了我的建议,结果作文得了满分,语文成绩拿到了147的高分,二模考总分也因此拿了区第一,同学们因此给了她一个戏称——“目光大师”。
回头看去,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令人傲娇的考试真算不了什么,考场的赢家未必是人生的赢家。但是,当时的那种欣喜、激动和自豪,早已酿成甜蜜的回忆,成为我们共同收藏的一份值得品味的美好。
真的,那只是一次巧合,但偶然中也许存在着必然。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自然而然地,永远存在心里、贯彻在日常细小的行动中。
书一路翻下去,洗练透彻的文字一次次引起我的共鸣。你看,龙应台写与儿子同访剑桥,当她兴奋地指着长尾山雉时,儿子却“转过身去,一个快步,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的经历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当我兴奋得像个孩子时,女儿却扯扯我的衣服、拉拉我的手,同样一声“拜托”,倒显得她是管教小孩的大人。
隔山隔水的,只能在微信上碰面,几乎每次起头的都是我,问着千篇一律的话,打出长长的一串字后,等来的只是一个字、一个单词,或者一个表情。傻傻地问:想不想家?得到的竟是无语,心下难免酸酸的。要了解女儿的心事,似乎还要通过公共媒体。前一阵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她的文章“思雨”,描绘了她心中的上海雨景,文章最后写道:“若真的问我想不想家,我还是会回答不想的。我想念的是下雨,若套了思乡的沉重名头反而感觉别扭。性格使然,无怪乎我喜欢下雨。”顿时有些释然。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无论如何表达,或直白,或含蓄,都沉淀在那里,等着你去意会、去发现。
女儿渐渐长大,她的阅读早已使我无法追赶,她的经验也未必是我能感同身受,我无奈地发现,我只能追随她的背影,目送她的远行。幸好,女儿有独自前行的能力;幸好,女儿时不时会回头用目光寻找我。我明白,这是一场伴随一生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