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防骗,已是网络安全防范的全部。但随着“互联网+”日益浸润社会生活。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标杆城市,近年来,上海坚持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在普及意识、建立制度、培育人才等多方面做出探索。
凝心聚力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今天启动的“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将主题确立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正是希望网络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提升广大网民的风险意识和防护技能。
在这方面,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今天同时拉开帷幕的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动周,已经举办了六届。往前追溯到2011年,当时的首届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动周上,市民参与的信息安全竞赛已经办了三年。也就是说,早在2009年,上海已经探索民众参与的网络安全竞赛活动。如今,这项赛事已经被工信部认可,成为首个全国性信息安全技能竞赛,参赛范围由上海辐射全国。
比赛只是手段,重要的是知识普及和引领作用。在历届活动周期间,上海始终把普罗大众当成活动的主角,通过网络安全进校园、网络安全大家谈、网络安全金融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方位宣传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的必要性。
联动机制保障网络安全
弱口令是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其危害性取决于弱口令所属账户权限的大小。今年上半年,本市一家新闻媒体的后台管理系统出现弱口令问题,该弱口令账号具有最高管理员权限,一旦不法分子登录系统,轻则影响该新闻媒体的正常运行,重则发生严重的政治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上海市网信办监测发现该漏洞后,第一时间通知该媒体立即整改,有效化解了这一网络安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十五”至“十二五”,上海信息安全保障经历了“保障重点”“强化监管” “综合治理”三个阶段的变迁。目前,上海针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管已经建立了检查评估、安全测评、等级保护、应急管理等制度性机制。
上海市网信办还与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通管局等单位建立了网络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网络安全态势研讨会,通报全市网络安全情况,研讨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等。依托这一机制,今年上半年上海协调处置多起网络安全突发事件。
核心技术人才决胜未来
在网络信息安全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样要求前瞻布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四个中心”建设、“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自主可控的产品和服务。
布局于当下,才能决胜于未来。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近年来,上海在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复旦大学是国内第一批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学校。去年10月又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和大数据研究院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基地建设,力求扭转我国在网络空间数据分析领域的落后局面。
上海交大今年被列为全国五所首批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网络空间安全成为该校第3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学校依托计算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数学三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培养了信息安全高端人才5000余名,在密码学基础及应用、网络空间信息内容分析与管理、网络攻防与信息系统安全检测、软件与系统安全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上,拥有了一批技术成果。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