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规划局在杨浦区长白社区举办了一个“228街坊城市更新论坛”,探讨的是刚刚创下三个100%记录、顺利完成征收的“最后的二万户”地块的未来规划。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论坛。首先,论坛的召开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新的理念——旧改地块的规划不再“拍脑袋”、简单化。以往上海的旧区改造,最早是先批租“毛地”再由开发商动迁,之后改为由政府实施征收,然后“净地”出让,土地拍卖后再建商业设施或住宅。无论哪一种,几乎都是将原有土地上的建筑全部拆除,再建新的。而此次有关部门对于远在敦化路、延吉东路的这个不大的地块却十分慎重,请来了城市规划、建筑专家、文化学者一起讨论,甚至多位刚刚搬走的居民也受邀前来发表意见,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思维。
其次,尽管未来228街坊究竟会变成啥样,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将不再采用原先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模式,里面的12栋“二万户”建筑将会被保留。
“二万户”为什么值得保留?第一眼看去,仅两层楼高,建筑也没啥特色,还这么破旧。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种房子在60年前还是让人羡慕的新公房!“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当年能入住‘二万户’的大多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想必当时跟着爸爸妈妈住进去的小朋友一定会在作文里面写道,‘今天搬进工人新村了,无比自豪,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因此,专家指出,尽管“二万户”建筑的经济价值、生态美学价值并不高,但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却不可低估!
更何况,这里承载着老住户剪不断的乡愁。前来参加论坛的居民这样说:“这棵树、这个门牌号,我和爱人在这里第一次牵手,也曾经在这里吵过架,之后送女儿出国……”“中间这片空地很宽敞,夏天晚上邻居们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聊天。”“我小的时候就在这里河边抓鱼,以前这里还有个操场,下大雨我照样在上面踢球。”“‘二万户’有公共厕所和厨房,阿拉每天生活在一起,出门都不上锁,知道邻居会帮忙照看家里,心里特别有安全感。”
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乡愁往往是离开故土的人才有的情感,思念的对象以乡村居多。事实上,城市的市民也有乡愁。我从小生活在南京西路上,上世纪90年代因为动迁,大片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而楼下的又一村点心店,附近的人民饭店、海燕西餐馆、中国照相馆、人立服装商店、长江剧场,以及马路对面小巧的街心花园,都消失了。一个人儿时的记忆往往是最清晰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去生活环境的怀念会不断加深。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镇化建设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上海,“二万户”的乡愁,绝不仅仅属于228地块那360户刚刚搬走的居民们,还属于在第一代工人新村住过的2万户家庭,更属于和上海这座城市风雨同舟的广大市民。
令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注意到了这一点。“要让居民再回到改造的地区,仍然体味到乡愁,仍然有记忆中的样子。这是对‘二万户’改造的原则。”市规划局一位处长这样说。据介绍,这里将在保留12栋“二万户”建筑前提下,引入特色商业、创业办公和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还会有一些配套设施,赋予老建筑以新的活力。可以想见,待这一项目建设完毕,定会成为沪上一处别具情怀的好去处。
去过欧洲的人,常惊叹那里历史建筑之丰富多彩、保护完好。其实欧洲的历史并没有我国这么悠久,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于每一栋建筑都非常珍视。不仅仅是对于老建筑,即便是几十年前建造的房子,也被精心保护,不轻易拆除。这,也是尊重每一段历史,为市民留一份情感寄托。
经过二十多年大规模旧区改造的上海,终于也迎来了既保留历史记忆,又提升空间品质的新阶段。我们希望,这样的城市更新模式能在更多的区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