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团体心理干预小组
这样的家庭,仅在徐汇区华泾镇就有41户,其中60岁以上的22户。2014年4月初,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华泾镇计生协会携手,为39位失独家庭成员提供了肝功能、B超全套等15大项的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安排家庭医生签约。
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走出阴霾,成为当时还是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金辉华思考的课题。2014年7月,由中心2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计生协会志愿者在华泾社区文化中心开设的“今年夏天我们有个约会”团体心理干预小组成立了,首批固定服务对象12户家庭,固定服务时间每两周一次。
感受到抱团取暖的力量
第一次活动没有人主动说话,服务对象拒绝目光接触,不修边幅,精神状态极差。姬文慧是全科医生,“开始我们都觉得做不下去了,我们没有经验。”姬文慧告诉记者,她在第三次团队活动时,放了英国招牌喜剧《憨豆先生》,“但是电影看完,没有一个人笑。”
从2人结对交流,到小组交流,给失独家庭一个安全的环境,对他们无条件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支持。慢慢地,小组活动成为这12户家庭最期盼的聚会,终于在半年后,“失独”这个始终避讳的词开始得到正视。
吴阿姨觉得自己受益最大:失去女儿,自己又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多次骨折。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吴阿姨,一度想结束生命。自从参加到团队中,吴阿姨感受到了抱团取暖的力量。一次,吴阿姨半夜觉得头疼,她就发微信给姬医生,“当时已经晚上12点多了,没想到姬医生马上就给我回了微信。”这让长期觉得孤独无助的吴阿姨觉得有了可以信任、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如今,吴阿姨显然已经是这个小团队中的“领袖”。而更多的成员心情开朗了,来参加活动都笑眯眯的……
宣泄积压情绪重拾希望
金辉华说:“让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重新掌握社交技能,重拾希望,这就是失独家庭团体干预小组存在的意义。”通过失独家庭团体小组干预,在“共同感受”的作用下,随着组织的形成,他们原有的积压情绪得以宣泄,并倾向于把对原有遭遇的关注转向外界。随着社会功能的不断恢复,失独父母的社会适应从小组内向外界跨越。“现在他们已经能很好地和外界交流,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希望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把这份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失独家庭。”
通讯员 姚丽敏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