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去吃涮羊肉,看到古意幽然的铜火锅,忽忆起老家亦有一只,遂驱车数里,从灰尘厚重的高阁翻出,擦拭干净。
先生见我突然稀罕他家的铜火锅,像自己受了尊重一般,非常开心,买来木炭,约好友三五,举办开锅仪式。
炭火欢乐地跳荡,羊肉片在锅里翻滚,温暖的波光,漾在每个人脸上。大家都说,现在很少吃炭锅,都改用电火锅了,省事,但吃炭火锅的感觉还是妙:羊肉嫩,情致好,怀旧,吃的是文化。
先生说,可不是文化嘛,这只锅,打我记事时就在,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总之比我们都老。
有人质疑,问先生,以前人都吃不饱,你祖上怎么会有铜火锅?
先生辩道,怎么没可能?!我祖上中过举,民族资产阶级萌芽时,开过最早的煤矿,祖上传下来的,有宣德炉,瓷罐,太师椅,老玉,古籍……怎么就不可能有一只小小的铜火锅?
既然如此,有人问,你现在还用宣德炉焚香吗?用瓷罐腌菜吗?老玉还戴吗?
当然不用。
那你怎么舍得用这只铜火锅煮饭!这不也是古董了吗?
啊,古董!所有人都惊叫——我们在用古董吃饭?这也太奢侈了吧!
然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推测这只火锅的价格,如果是明代的,该有多少万;清代,多少万;民国……最后有人说,你干脆上一次鉴宝节目吧!
聚会结束后,铜火锅就被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再也舍不得用它煮菜了。只闲时从柜子里翻出欣赏,它的表面,有一层淡淡的绿,如岁月茸茸的毛。它的双耳,细致精巧。轻叩,有玲珑的雅音。
一次,一个刚刚迷上收藏的朋友来我家,我拿出这只铜火锅给他看。他翻来翻去看了半天,说有点儿像清代的,但是,这下面怎么会有一个商标?
是的,我早就注意到,底部那个金色商标,只是没有细想。
这明明是后来粘上去的,由此推断,这是现代仿品,朋友很肯定地说。
消息使人沮丧。先生也像受了骗似的,把铜火锅从柜子里拿出来,胡乱扔在灶台上,故作释然道,不过,用这只锅煮的肉,还是很嫩很嫩的……
过了几天,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又搬出铜火锅招待。来客不是别人,是先生滞留远方多年的弟弟。他看见这只铜火锅,立马激动地叫起来,说这只锅还在呀,你们保存得不错。
先生说,原以为这只锅是咱家祖传的,没想到是仿品,唉!
他弟问,你凭什么说这是仿品?
先生说,这锅底有个标签……
他弟看了标签,立马大笑起来,我说你们保存得不错吧,连我小时候贴的东西还在,说明你们再没有用过这只锅。这个标签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次,咱大爷家来了两桌客人,中午打算吃火锅。他家只有一只跟咱家一模一样的锅,想借咱家的一用,我怕将来拿错锅,就在锅底胡乱黏了个金色标签。
原来如此!这么说,这只锅,不是仿品?先生睁大了眼。
当然不是咯!弟弟斩钉截铁地说。
先生突然生起气来,忿忿道,早就应该想到,某某刚喜欢收藏,一定道行不深,最多是个半瓶子,而我呢,竟然轻信他,唉!
铜火锅的地位,像温度计掉进火焰里,又“嗖”地一下升起来,重新被细抹布拭弄干净,收藏进文物柜。
但这只铜火锅的故事并没有完。
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上,先生的大姐,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无限感慨。她说,当时家里穷,参加工作了,宿舍离单位远,别人都有一辆自行车,只有自己没有。为了拥有一辆自行车,父亲把那只祖传的铜火锅卖了……
什么,你说什么?先生打断了姐姐的话,祖传的铜火锅被父亲卖了?
是的,姐姐说,那时候你们还小,当然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那我家这只铜火锅呢?先生端出铜火锅问。
这只啊,姐姐笑起来,是父亲后来越想越难过,觉得卖祖物不吉利,索性又重新买了个一模一样的仿品。
……
后来呢,后来铜火锅又隔三岔五出现在餐桌上。先生戏言,若干年后,它也是文物。文物最初的意义,不就是给人用的吗?
在寒冷的日子里,这只铜火锅,不但温暖了胃,也温暖了我们的心,也许,我们应该庆幸,庆幸它是个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