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逼我学钢琴,他说:“能弹一手好钢琴,才像个淑女;同时,也可以此为生。”
但是,我一看到五线谱上的豆芽菜,就头昏脑涨,再加上要记哪条线等于哪个键子,哪个键子等于哪个音阶,就更是乱了头绪。每回一上钢琴课时就口干、舌燥、耳鸣、眼花、心跳。
半年下来,我终于鼓足勇气跟父母“摊牌”,言明自己的身体根本分裂不出音乐细胞,也不可能勉强自己做好一件毫无兴趣的事。父亲想,既然“孺子不可教”,也就只好对我“网开一面”。
到了小学四年级,看了一出由古典美人乐蒂主演的电影《情女幽魂》,见她有如画中仙女在树林葱茏、烟烟云云、幽幽月色下,轻拨筝弦,只闻琴韵悠扬,宛如一个咽泣者,如怨如诉的吐述她那悲情刻骨的心声。
就在这一刹那,我爱上了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的古筝。
由于曾赌气说过对音乐没有兴趣,所以对弹奏古筝即使心驰神醉,也不敢表示。后来,因为学业忙碌,根本也无这份闲情逸致了!
数年前,在亲戚家听到一位国乐大师弹奏古筝的神乎其技,又勾起我这段早已忘怀的“筝”的心声。
只见这位国乐大师一派雍容闲雅,用她那纤纤长指调了调弦,停了一会儿,琴音随之响起。
初时,碧波如镜,接着清风拂起,碧水扬波,宛如涓涓细流,间歇中还听到珠玉跳跃,清脆短促的滴水之声。不久,乐音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覆险如夷,举重若轻,几个盘旋之后,只闻波涛汹涌起来,这时,已是万马奔腾,江流湍急,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惊涛裂岸,最后是飞瀑入海——正当乐音将我们热血如沸的激奋拉到最高潮时,突然间,筝声戛然而止。
此时,众人的气息还未完全平复,神智还未完全清醒,乐音又再轻轻响起;但筝声已细微到几不可再闻,像奏乐之人已渐远去。乐音虽是极低极细,然而每个音节在若有若无间仍清晰可闻,终于在洋洋然青天一碧、万里无云的空阔气象中,归向万籁俱寂。
一曲弹罢,我除了赞叹外,仍然只有赞叹,而且觉得这支笔全无用处,说了半天,它并未能描述这种完美的乐音于万一。
这回,立下誓愿定要学弹古筝;可惜,国乐大师不再授徒。还好,亲戚热心地为我另外物色了一位古筝专家。
盼到第一次上古筝课时,老师却跟我讲解古筝的演进:古筝最初只有12弦及13弦。用丝弦弹奏的筝,音韵古朴,宛如天成;用钢丝弦及尼龙丝弦弹奏的筝,则清脆明亮、典雅优美,能奏出明快的韵律,也能表达哀怨的情绪,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及鸟鸣等特殊效果。
随后,为了增广古筝的音域,使弹奏时情感的表达和技巧的发挥,更为丰富,于是有了18弦筝、21弦筝、25弦筝、40弦筝、49弦筝……老师对筝研究得固然透彻,但我却是急于抚筝弄弦,那有心思细细详听。
总算他察觉到了我的不耐心,开始教我练习基本指法。可恨自己并非一点就透的天才,老觉指法生涩,来来回回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挨次托、勾、抹、挑、剔、擘、打着筝弦。心想,这样扒法,不知要到何时何月才能弹出一首完整的筝曲?每周学弹筝的时间虽只有40分钟,但要不断地练习,才会熟能生巧。
刚开始弹时,真像炒豆子,哔哔剥剥在锅里乱蹦。一年下来,居然也学会了不少曲子。这时,只要一筝在握,人筝浑为一体,那种唯我独尊的怡然,倒真乐也融融。
可惜,自我拿笔写作后,频密的稿约,学古筝一事就只好暂停,而这一停就到现在。
如今,望着古筝,就像对着久已疏离的老友,千头万绪,百感交集。这时,心里嘈嘈切切地又涌动起乐音。乐曲在我心中奔流,但这些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