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至今已经24年了。早在2002、2003年的时候,我就来参加了这个电影的狂欢盛宴,后来因为参演《风声》《枪王之王》、《雪花密扇》等电影又多次去了上影节。一路走来,我们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我和上海的渊源不只于电影节。在这里读了四年大学,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可以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今天作为演员的我。我个人也很喜欢上海,读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去静安寺周边散步,看着老上海的建筑,远离城市喧嚣,内心也变得安静沉淀。而且上海好吃的太多了,毕业之后,上海的小吃一直让我魂牵梦绕。
在我参加过的那么多届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上海电影节邀请我去做评委。这是我第一次做评委,以前都是作为参评者的身份来电影节,听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那一次变成我审判别人的电影,感受很不一样,肩负的责任也一下子重了,一下子觉得自己得“定”得住,沉淀下来。因为我经历过,明白演员希望得到评委公正客观的评价的那种感觉,身份角色调换之后,将心比心我也更能理解参评者对评委的这份期待。
当评委那会儿,我们一天看四到五部电影,这样的工作量其实很大,但我特别兴奋,对我来说,可以在短时间看这么多精彩优秀的电影,太难得了。其中有很多国外影片,这种不同文化碰撞的经历,也让我非常享受。当时我们评委内部经常有争吵,评委之间为了某个奖项争执,进行各种博弈。但不同岗位的电影人自由抒发对电影的不同思考,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我也第一次理解了参评者和评委之间的不同,对自己的表演也有了很多感悟。作为演员,这份经历特别有价值,很珍贵。
这些年,随着电影节越来越成熟,它的形式内容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上海电影节内容比较单一,就是一个电影行业的嘉奖大会,评选优秀的电影和电影人。但现在,电影节更是一个电影嘉年华,各个相关岗位的人都能够来参加这个电影盛会,大家也都希望能够借着上海电影节的流量去展示自己的项目。各种电影的论坛也很有意思,电影人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行业发展的问题和现状各抒己见,交流与碰撞也激发出了很多火花。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向国际看齐的现象。
上海电影节公信力和关注度的提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制作和国际电影人参与进来。2014年的时候,我主演的《变形金刚4》是上海电影节的闭幕影片,这样一部全球知名的商业大片能来上海电影节作为展映,而且是作为它在内地的首映,电影的主创、导演演员都来沪宣传,可以说是上海电影节的一个突破。这既说明了上海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也能体现全球电影市场对中国的重视。
上海电影节是一个国际化的电影节,本土与国际的合作是趋势所向。但现在它的影响力仍旧立足于本土或者亚太,在国际化和商业化道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一定得出去感受时代的变化,多听听多看看多学学。而上海电影节作为一个国际化平台,也应该为中国电影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多设立电影人聚焦的论坛,让他们在交谈中了解行业当下最新的发展趋势,认识一些优秀的年轻的电影人,这对于电影人来说,都会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我上次去电影节,听朋友介绍了一种新的拍摄技术,颠覆想象,很有意思。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交流对电影人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上海电影节毕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电影节,它到今年20届,20多年还是个青年,它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发展。尤其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的发展势头特别好,无论票房的高速增长,还是优秀的电影人才层出不穷,都给上海电影节很多发展的空间。
上影节作为一个国际性品牌,必将越来越好。
十日谈
影视盛宴
十年上影节,无尽翻译路,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