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特色 开拓题材
来自江苏的女子群舞《青丝绣韵》以东台“发绣”为创作源泉,将里下河湿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描摹得清丽隽秀;浙江的男子双人舞《嵊泗》展现了新生代东海渔民的追求和梦想,洋溢浓浓海洋气息;安徽的群舞《远去的兰花爷爷》视角独特地对徽派民间艺术深情回望……同是江南风情却也有着各自的风味。不过,上海市舞协副主席,展演评委陈家年也强调,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入选,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风味”,在守住舞蹈本体地域特色的同时,题材上尽可能贴近时代和生活,才能打造“对路”的舞蹈作品。
创意激发 不能无根
很长一段时间,青年编导在舞蹈编创上容易掉入“越深奥、越高级”的误区,但就此次展演中所呈现的作品来看,显然追求“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年轻创编力量正在慢慢“落地”。
王舸、李涛编导的《种春》通过播种和收割两个舞蹈勾勒出藏族姑娘们劳作中的美好形象和活力。浙江歌舞剧院青年舞蹈家刘福洋与伙伴们将他们前往内蒙古采风所感编入舞蹈《到生活中去》,以简洁明快的手法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主题。而来自基层的上海青年编导顾风庆则在为扬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饼油条豆腐浆》中把“市井风情”这一城市母题演绎得别开生面。
此次展演由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沪苏浙皖的专业舞蹈院团、院校协办。这一展演,正在成为一个新平台、新机制,通过区域舞蹈资源的进一步挖掘、运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舞蹈生态的优化。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