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是从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区店开始的。1980年12月1日,我从上海新华书店发行学校毕业,到静安区店南京西路新华书店(以下简称南西)开始向往的职业生涯。
虽然,我在南西上班的时间只有15个月,但因为这是第一个工作岗位加上之前曾在南西的社科、文教、文艺柜实习,所以,对于南西,我始终未敢忘却。尤其是得到了经理的赏识和柜组长的鼓励,使我在职业旅途的起步阶段就收获了迄今为止一直留恋的乐趣。
我从南西起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45天被借调到威海派出所参加人口普查核对居民身份信息,有8天时间参加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上海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图书流动供应。1982年的除夕夜我在南西值了一次夜班,在书店三楼的会议室搭了一个地铺。我在家里吃好年夜饭再到书店值班,那时也没有空调、暖气和热水汀之类,记得盖了两层棉被也不觉冷,而且一夜平安,早晨回家吃汤团。这个夜班是我在南西唯一的一次值班,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在除夕夜值班。我为保卫书店的国家财产做出了贡献。
在这15个月的时间里,承着柜组老同志的鼓励,我开始参与订货,那时是三级订货(门市柜组—区店业务—业务经理),我所在的文艺柜在胡芳组长的指导下,先由我在新书征订单上填写订数,然后她核正后递交。后来社会上有种说法这是隔山卖牛、小辫子决定命运,其中包含较多的是否定、贬意之说,当时因为品种少、重印难、读者多,所有进货都不能退货,销售、库存乃至特价处理都是比较正常的。现在的读书人都知道李泽厚和他的《美的历程》,这是一本从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评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著作,附有插图百余幅,198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定价1.90元。报订时我主张报订200册,当时,分管业务的汪正伟副经理还特地询问,这本书有把握吗?听了我对于内容和读者需求的介绍,同意了这个订数。结果,1981年6月30日到货,7月1日投放市场,第一天售出16本,第二天10本,第三天11本……到了15日,全部售出。据说,这本书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也订了200本,第一天被一个单位购买了140本,其余的两天就售完了。因为到货数量、上柜时间不同,有一批读者每天都会从南东书店、延东书店、淮海路书店再到南西书店“巡视”,彼此也会在柜台前作些交流,这对我帮助不小,也有多位成了三十多年的书友。我将此事写了篇短文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京所通讯》刊出,直接促进了这本书在全国的畅销。我与李泽厚先生不熟,但他也许知晓这件事。
我因哮喘而偶有病假,同事们也十分体贴。那时闭架售书,我可以被允许坐着,下班前轮流拖地板打扫卫生,同事也会抢着做。
当时,我已经开始买书、记读书笔记、抄美文、背成语、读夜校等等。后来,我被推荐进入上海市店图书宣传科工作,在离开南西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在周日上午去义务劳动半天(那时还没有双休日)看看新书、会会书友。随着老同事的退休或调动,也因为自己的工作学习而不再坚持。我在主持书香读者俱乐部时,在南西开设了一个“沪版精品店”;在主持上海书香广告策划公司时实施了南西的整体装饰装修工程。
现在,南西书店已经消失了。偶尔路过,总不免令我回想那时的书店、同事、图书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