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的天气里,大人懒得烧饭,孩子对千篇一律的家常饭菜也没胃口,叫外卖渐成习惯,虽说送达时间不定、不打足提前量的话可能会饿上一两个小时,但好歹能天南地北吃个遍,顿顿有新意。满街满眼都是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等订餐平台送餐小哥的身影穿梭,足可见这个“互联网+”行业的生意有多火。
然而,正吃着,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饿了么”送餐员将打翻在地的饭菜重新装进餐盒、继续送货的一幕。事情发生地就在自家附近,同一片街区——这样一想,不只是手中筷子调羹都停下来,喉咙口发紧,胃也隐约翻腾起来。
更多网上订餐不干不净的图片与新闻被钩连起来:无证无照的店铺,却照样通过网络订餐红红火火经营着;后厨脏水横流、缺少管理,操作人员未经健康体检和职业培训,却因为取了个时髦靓名而大受追捧,活得风生水起……
新闻既出,食药监约谈,订餐平台经营者也很无辜,毕竟汇聚起成千上万家大小餐饮企业,要全然管住它们的证件不作假、日常经营行为规范,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平台商仍然信誓旦旦,说要改进。然而,从央视今年3·15晚会曝光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某些平台为竞争制胜吆喝烧钱,然后为回报资本,用集合竞价的老套路,谁给的钱多就优先推荐给顾客,哪怕它是地图上根本找不着的假证黑餐厅。
这样的送餐平台,我们要如何信任它?
最近还有一个很火的词,叫“摩拜”,一种用手机扫码付费就能随时随地骑走和归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不用细想,初听便知这是个出色的“互联网+”创业点子。在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里,很少有人能够从头到尾骑车出行,再细密的公共交通网络也总有空当,一辆能够就近取用、也无需物归原处的摆渡自行车,正好拾遗补缺,市场广大,前景光明。
然而在上海,这个体系目前发育并不算好。有人将“随骑随还”当成了“随意乱停”,只求自家方便哪管他人费劲;有人将自行车“拦网”偷走,或者任意损坏。成本高企,必然影响经营者投放自行车数量和布网速度,让一个前景光明的好点子就难以如期落实、让百姓有“获得感”。
“互联网+传统产业”,搭平台在社会共享中寻求商业利润,这样的经济模式正热,几乎在所有领域里都在迅速复制和壮大。然而,分享、共享的另一面,便是互利、共治,做不到这一点,好经便很容易念歪,成本也很难控制,“共享平台”很可能演变成迅速吹个大泡泡、聚起基数庞大的用户就狠捞一票热钱闪人的所在,甚至堕落成助纣为虐的超级大坑。
传统的政府监管体系还没摸出新门道,难以全覆盖;全社会的自治共治、诚信意识与能力还远不及其膨胀腾起的个人贪念和消费欲望。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一个朝向新经济的过渡年代?从此拒绝网络订餐、依然亲自跑到实体店去监督后厨体验美食,还是一点点生出社会责任和公益心,自觉自愿地做个共享平台维护者?
因为“互联网+”的光速传播特性,辛苦熬制一大锅好汤,也会很容易地毁在几颗老鼠屎上。新经济的弄潮一代,谁能够打造严整有序的“后台”系统、干干净净的“后厨”和“传菜线”,而不只是浮躁地大烧别人的钱狠砸社会资源,谁才会是胜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