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技艺上更加成熟
1956年,成氏五兄妹在捷克访问演出,不在室内,而是在露天广场,不巧,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观众竟然不顾大雨,坚持在台下观赏。领队王松生急了,走到后台对成连宝说:“老大(这是对他亲热的称呼)天下大雨,观众不肯离去,好多节目无法演出,你们的《小武术》还能演吗?”成连宝说:“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中捷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一定会把节目演好的。”他带着弟妹,不顾地滑、手滑,任凭大雨倾盆,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将《小武术》中的174个动作,一个不减,一个不落,全部演完,获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小武术》在西北欧一些国家演出时,它的精彩技巧造型,高难度动作,也是令观众咋舌不已。看了演出,丹麦《政策报》发表文章说:“这不只是武术,这是芭蕾——是所见的最纯朴的中国技艺。”在日本演出时,日本观众也深为震惊,说中国的这个杂技节目“简直令人喘不过气来”。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民杂技团的《小武术》就已饮誉海内外了。到了程海宝这一代青年演员,《小武术》已经连演多年,在技艺上更加成熟,更加完美了。
如果只看《小武术》这个名称,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为《小武术》属于中国武术范畴。实际上,这是误解。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武术,按照定数组合,或徒手,或使用器械,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那都是为了防身或进攻,而杂技表演中的《小武术》,虽然脱胎于武术,给人有一种形似于中国武术的感觉,也很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套路”,但它是一种文化艺术,在武术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嫁接”了诸多技巧动作,是一种表演艺术。
上海和各地杂技团都有《小武术》这个节目,但要说最让观众过目不忘的,非“成氏五兄妹”莫属。他们表演的“垛金瓜顶”(即两人双拳“对垛举顶”)变“掉人”,难度非常高。他们练习“垛金瓜顶”,不知道摔打了多少回。五兄妹的父亲是一位老杂技艺术家,对五兄妹的要求近乎严酷,每次练习,非要达到标准不可,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五兄妹之一的成文群说:“起初,我爸爸叫我大哥在板凳上‘垛金瓜顶’,之后叫大哥在他拳头上起顶,这就难多了。拳头对拳头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经过反复地研究和长时间地演练。大哥没少挨爸爸的打。”
朱赤在《漫谈成氏〈小武术〉表演中的〈掉人〉》一文中说:“‘掉人’这组动作,编排紧凑新颖,演出稳准脆帅,表演中未快先慢,铺平垫稳。一开始的“垛金瓜顶”,动作始终缓慢稳健,优美抒情,将技巧交待得清清楚楚,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紧接着‘尖子’演员文群在两脚站头‘攀朝天蹬’时,突然向后平砸摔下去,看去好像没有站稳两脚向前冲滑过去,而底座演员连宝猛然伸出双手又没有揪住,正当观众为文群的安全而失声惊呼时,她却轻松地站立在地上,向大家微笑致意,使观众绷紧的心弦立即松弛下来。这组动作的设计和表演,正像大戏剧家洪深同志评论的那样,‘慢而不拖,快而不慌,惊而不险。’”周恩来总理对这个节目非常喜欢和熟悉,在多次陪同外宾观看这组动作时,他总是不看台上,而是留神看着外宾们的反应,当外宾们发出惊讶的慨叹时,总理总是会心地微笑、赞叹着。
成文群小时候经常表演《小武术》,有一回在北京前门外剧场演出,一不留神,从舞台上摔了下来,当场昏了过去。一次偶然失手,使这位优秀杂技演员留下了一生遗憾。
程海宝练习《小武术》,也多以“成氏兄妹”的《小武术》为范本,每有所得,融化于实践, “攀朝天蹬”是《小武术》的一个经典动作,“抬腿要慢,落脚要快”“扬起两手,快而不慌”。惟其如此,“掉人”向后“平砸”,这才让人大感惊险和刺激。
这些“提示”,成了程海宝练习《小武术》,熟练掌握技巧的“要领”。从学馆毕业后,他登台演出的节目有《青蛙游戏》《儿童游戏》《浪木》等。《小武术》是其中一个,长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