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由蓬皮杜上海展说起
~~~——由蓬皮杜上海展说起
~~~——由蓬皮杜上海展说起
~~~——由蓬皮杜上海展说起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还是纸上谈兵?
——由蓬皮杜上海展说起
林霖
  ◆ 林霖

  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前几天开幕了,自然成为城中热事。Art021的举办地点是在上海展览中心,从热闹的展会出来,看到了隔壁西二馆蓬皮杜大展的广告牌,以及冷清的入口处。想一个月之前,这也是一城中热事啊!

  自2014年在K11举办的莫奈大展一炮而红之后,主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在之后引进的每一个西方大师展都成为“爆款”。只是,“爆款”持续的热度和长度都渐渐的大不如前。

  犹记得刚开展时朋友圈热转的一篇文章,指名道姓批评天协的种种不专业,并拿之与先前东京都美术馆办的蓬皮杜展览做比较。暂且不论此文过于主观和煽风点火的基调让人怀疑是否是与天协“有仇”,笔者在朋友圈也看到不少人转此帖同样以“有仇”的语调附上“呵呵,早就知道是这样,所以我从来不看国内的引进大师展”或“我在国外XX美术馆看到XX的展多么好,人家多么专业,甩国内几个诺贝尔”高论云云。

  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自由。但是笔者仍旧想说,如今发表意见的成本实在太低,逞口舌之快的风气也愈行愈盛。严苛的批评易,包容和换位思考愈发少,更别提有真正有思考的观点和有建设性的进言。之前与林明杰老师有过蓬皮杜展的交流看法,还是比较认同他的观点:“见贤思齐即可,没必要凶巴巴的”——这当然不是和事佬的态度,而是一种更为理性和全面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凡事都要从落地生根说起。欧美固然是有很多优秀的策展佳例,我们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并不是没有对这种差距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在多年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佳例并不一定适合囫囵吞枣或者依样画瓢。不然就成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了——那时候总体上我们是一种被动式地接受,或者说不得不接受以求变而存;西渐的所谓“启蒙”(Enlightment)概念,源自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这些体系依托于“上帝”这一超验存在,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言归正传。我们就拿引进大师特展来说,从K11的莫奈展算起,迄今也不过三年吧?你要一下从婴儿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大人,那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经验还是需要从实践中得来。这种实践,除了主办方、策划者的实践;也有观众自己的实践:去看展,去现场,去体会,去思考。比如,蓬皮杜上海展“碑林式”展牌有人提出异议,还有就是对以时间线划分的质疑。但是站在策展人的角度看问题是不一样的。北京的策展人谢晓冬曾对笔者透露:与谢定伟先生就蓬皮杜展览聊过,绘画需要直观的观照,与专业人士的认知不同,大众首先需要的是了解、普及;以策展人的角度需要纠结的事情很多,比如如何避免过多文字干扰。最终决定以时间线索、纪念碑林的方式呈现,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这样的一个并不宏大的空间展出七十二件并不算少的作品,而能产生一种历史的在场感,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应鼓励。

  这里,有必要让我们回顾2015年的“特展”热。笔者曾在某报告中做过一个统计,仅2015年的一年时间内,申城冠以大师特展之名的公开展览的主要有九个大展,其中就包括了同期撞车的两个“达利”特展。这些大师特展的特征不外乎皆为私人机构主办,其举办场地除了私人机构自有展馆,主要为商场、画廊等。有些特展也采用多媒体影像的方式呈现,并没有“原作”现身,也算是走在新型展览模式(如“浸没”式)的前沿。

  这些特展收着不菲的门票,观众总是希望能有所值。然而,前期大肆宣传令人期待、最终实际效果名不副实令人失望的也很多。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也是期待这些展览能作为多元因素成为刺激城市文化活力的存在。不断冒出的大师特展,不仅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专业人士的思考与争论,实际上,也为城市的管理者和艺术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现实问题。无论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有多少空间会留给展览馆,以及如何吸引人们走进展览馆?以及,我们如何欣赏大师之作(真迹)?显然,目前从整体艺术欣赏水平来看(而不是局限于业内),真迹欣赏只是刚刚起步,公众有热情,但培养尚来日方长。或许,有娱乐和互动功能融入进商业特展来或许是在初级阶段的一个必要途径。我们也不妨这样想,私人美术馆或商业空间,如果他们有能力引进大师的展览,并且能策划出符合它们定位的商展,是好事。这样就可以形成与官方美术馆、博物馆的错位发展、共同发展。因为这样的话,美术馆、博物馆就能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来好好做学术展、文献展。

  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不用置疑,当然是有审美门槛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较高的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财富,因而在全民审美素养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时,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普及教育未必好。因为艺术也不可能迎合大众而降低自己的审美标准。因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平台与桥梁的构建——对传统经典名作解析并以新颖方式再呈现。也就是说,我们的展览,整个美术展览的格局应该是要有规划的,要分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有不同的职能。且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良性和多元的竞争是一种催化剂,相信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优胜劣汰。

  艺术展览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展览的分层和归位。让学术的归美术馆,让商业的归市场,形成差异化共同发展,才是适用于我们当下社会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会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6版:观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没有新娘的婚礼
因地制宜还是纸上谈兵?
画家,你要讲究些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C07因地制宜还是纸上谈兵? 2016-11-26 2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