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个显著特征。用筷子夹菜,上海人称作搛。2009年10月6号《新民晚报》有篇文章描写:“搛起的菜要经历茶几与地板、沙发间的‘长途跋涉’,才能进嘴巴。”其实,古人也用迭个搛字。明末清初小说《春柳莺》:“内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两块肉,递与石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款待刘姥姥个辰光,“凤姐笑道:‘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你。’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
“搛”辣古汉语里是个多音字。读lián个辰光,意思是击鼓(《集韵》:“离盐切,音廉,击鼓也”);读jiān个辰光才表示夹菜(《集韵》坚嫌切,音兼,夹持也)。《嘉定县续志》:“俗谓以箸取物曰搛。”
薛理勇发现了另外一个字:敧。“敧”一个读音与“搛”相近,意思也吻合。《广韵》:“敧,居宜切,音羁,以箸取物。”宋代赵叔问《肯綮录·敧》:“以箸取物曰敧”。“敧”还有另一个读音和另一重含义,是不端正、不平整个意思。《集韵》:“去倚切,音绮,不齐貌。”唐代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檐漏移倾瓦,梁敧换蠹椽。”
搿搭有个长像类似、邪气混淆个字:攲。“攲”读qī,原来是一种平衡器具,后来引申为倾斜个意思。《孔子家语》:“孔子观于周庙,有攲器焉,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攲”搭仔碗筷餐具呒没关系。《康熙字典》里辣攲、敧两个地方分别按语讲:“攲字与攴部敧字不同,敧字与支部攲字不同”。而《中华字海》认为两字为同一字,似乎有误。
另外还有一个“槣”字与“敧”读音及含义几乎相同。《集韵》:“居宜切,音基,以箸取物也。”蒲松龄个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鸡肉槣了不够几块儿。”
辣辣上海话当中,“搛”搭仔“敧”、“槣”的读音略有不同,前者读若“兼”,后两个读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