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作曲家都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或指挥家,作曲家为自己,也为朋友写作,重要作品的首演有亲朋好友参与,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贝多芬弹自己的钢琴协奏曲,指挥自己的交响曲,巴赫弹自己的管风琴作品,克莱斯勒、帕格尼尼以及李斯特独奏自己的作品,马勒及理查·施特劳斯指挥自己作品的首演……而且在首演前,作曲家通常还会对新作多次试奏。这些做法至今仍保留在话剧甚至流行乐制作和演出过程中。但不幸的是,在古典音乐界,这一传统从上世纪的下半叶便逐渐消失。如今一部新作只有几小时的草草排练,大多作曲家不再演奏,演奏家也不再作曲。久而久之作曲与演奏两者间形成一道鸿沟,接踵而至的便是相互间的沟通产生障碍。
香港科技大学去年推出“创意间的亲昵”活动,便是弥合这一鸿沟的最新尝试,试图将这一丧失许久的传统复归于古典音乐。很难用一个鲜明的概念来界定这一活动,因为它包括了音乐会、试奏、公开排练、预演、公开讨论和电台专题等。笔者有幸列席了今年的第二届活动,自4月底到5月初驻扎于大学校园内,亲身体验了活动所带来的亲昵接触——作曲家与演奏家、音乐与大众、创作与媒体、学子与老师、前辈与新人以及同行之间的积极沟通和思考。从世界各地入选的青年作曲家们和演奏家们聚会一堂,公开讨论并修改他们的室内乐作品。修改后的作品在香港大会堂剧院首演。
这一活动由著名作曲家盛宗亮发起,其核心便是公开讨论、排练和试奏,因为这是将神秘的古典音乐创作过程和作曲家的乐思和灵感来源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演奏家和大众的宝贵机会,也让演奏家和大众的意见得以反馈在作品的修改之中。笔者参与了两节公开讨论和排练,第一节是美国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得主,著名作曲家Joan Tower,第二节是一位年轻的葡萄牙作曲家。一段试奏之后,在场的其他作曲家、演奏家和学子都会纷纷对作品提出自己看法,随后作曲家则综合反馈,作出一些修改,现场奏出不同的修改版本,让大家选择出自己最爱的版本,以供在首演中使用。
然而作曲是一项个人化的创作。如此敞开心扉和虚心受教的做法,会否影响作曲家的独立判断?对此盛宗亮说:“作曲家一个人的智慧有限,通过公开排练和试奏,作曲家能够集结到很多人的智慧。”笔者则认为,公开排练和试奏无论在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上都旨在消弭鸿沟,而作曲家甘愿作出的修改则是一种难得的姿态,大众的参与与其说是智慧的叠加,不如说是长久蛰伏于艺术创作上的独断让步于民主的延伸。作出姿态的作曲家和初尝艺术创作自由的学子及演奏家很难在对话过程中碰撞出电光火花,但这些活动无疑为艺术生产和制作开拓一条新路,而在国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当下则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除Joan Tower外,今年的活动还有美国格莱美大奖得主作曲家Mark O'Connor的加盟,以及大提琴家李垂谊、钢琴家张昊辰、粤语流行乐明星王梓轩以及太平洋四重奏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