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平代表:虹口区委书记
○金兴明代表:杨浦区区长
○翁祖亮代表:闸北区区长
“最近我们在一个旧改地块开展了一次征询,通过率非常高,达到98%。”昨天上午,在第22组的分组审议会上,孙建平代表谈到了旧改的问题,引起了同一小组的金兴明代表的兴趣。
金兴明问:“你们虹口区二次征询时间多长?”孙建平答:“3个月到半年。杨浦呢?”“一般3个月,特殊项目可延长至6个月。你们二次征询同意率定在多少?”“85%以上。”两位代表就旧区改造的话题交流得十分热烈。
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2011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动迁”已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房屋征收补偿。由于涉及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怎样根据条例以及上海制定的实施细则,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啃下旧区改造的硬骨头,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是摆在市、区两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记者约请危棚简屋比较集中的杨浦、虹口和闸北的负责同志,请他们谈谈未来5年的旧改规划、思路和举措。
棚户房旧式里弄有何改造计划
●记者:在现代化的商务楼、繁华的商业中心、漂亮的商品房小区的边上,还有一些成片的棚户房、斑驳破旧的旧式里弄,有的甚至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请问,三个区二级以下旧里分别还有多少?“十二五”期间和今年都有哪些改造计划?
○金兴明:经过三轮旧区改造,杨浦区已改造各类旧住房100余万平方米,约15余万户居民迁入新居。但目前还有二级以下旧里近180万平方米,总量列中心城区第一,这方面我们的任务比全市任何一个区都大,居民要求旧改的呼声很高。“十二五”期间计划推进3万户9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今年启动征询6000户,完成5000户。
○孙建平:虹口二级以下旧里总量比杨浦略少,但数量也很大,还有152万平方米、6.2万户,主要是虹镇老街等著名棚户区。“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完成2.5万户,今年确保完成5000户,力争达到更多。
○翁祖亮:闸北区二级以下旧里还有83万平方米,其中成片的73万平方米,零星的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目标是完成48万平方米,今年力争安排4000户,主要聚焦苏河湾地区,并完成一些基地的收尾工作。旧区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现在从各种渠道的反映来看,住房改善排在群众呼声的第一位。
○孙建平:是的,老百姓改造的愿望非常迫切。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做好。如果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之日,中心城区还有大批棚户区,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旧区改造存在哪些矛盾和瓶颈
●记者:这些年来,动迁工作越来越难做。而今,房屋征收和补偿新政出台,群众是否欢迎?旧改的难点和瓶颈在哪里?
○金兴明:我感到,制约旧改进程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资金问题、房源问题和基地住户意愿一致性问题。这最后一点具体来说,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总体上很强烈,但真正旧改启动后,个别户主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达成一致,对整个基地的改造进程、成本控制、功能形成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翁祖亮:闸北情况与别的地区有所不同,二级旧里人口密度特别大,单依靠区里自己的力量要尽快完成改造,有一定困难。我们一方面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吸纳有实力的企业来参与旧区改造。
○孙建平:旧改新政实施后,经调研,发现推进的难点主要在三方面:一些家庭共有产权房,在补偿中的利益分配,因为相互之间很难“摆平”,家里人协调不了,就导致无法签约;户主对旧改新政曲解或误解,与政府博弈,希望能够博得更多的利益;对旧改新政的不了解、不理解,也会导致迟迟不签约。
面对矛盾和难点如何创新机制
●记者:针对这么多矛盾和难点,只有通过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才能解决,请谈谈具体做法。
○孙建平:针对三个难点,我们推出了3大举措:共有产权房利益难解的,引入人民调解,让“老娘舅”来断家务事,分好“蛋糕”,如入驻虹镇老街的梁惠英调解工作室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政策有曲解或误解,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的,我们把法律援助送到户主身边,告诉他们,这样情况应当主张什么样的诉求、有哪些权利,将其纳入正轨、理性的利益主张渠道;对新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通过旧改志愿者上门宣传、做工作。
○金兴明:现在实施房屋征收补偿的新机制,不能行政强迁了,而是法院裁决后强迁,这样更为规范,社会认同度更高。杨浦区已理顺了组织体系——动迁公司改成房屋征收事务所,区里旧改办改为征收中心。今年杨浦第一个地块的一次征询已经结束了,补偿方案也论证讨论了,马上要启动二次征询。今年要求收尾10个基地,启动12个基地。关于房源问题,上海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四位一体”,希望市里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在房源上做一些调整。
○翁祖亮:我们也有成功的实践。《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公布后,全市第一块按照新政实施的地块,就是我们闸北区青云路537弄地块。我们按照两次征询,过程、方案全透明、结果全公开,让老百姓参与到旧改过程中,老百姓当监督员。此外,还有党建联建、第三方力量参与等举措,使动迁过程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一个月签约期结束,居民签约率达94%,这个项目顺利完成,民生工程变成了实惠工程。
本报记者 邵宁 潘高峰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