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内访该
郊区新建小区 要有配套师资
“我一直在想,家长择校究竟择什么?择办学条件?这几年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建得不错。最主要择的还是师资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党代表、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唯对择校风有切身的体会。
她介绍,近几年,上海通过加大投入、财政支付转移、改革教师分配制度等方式,教育资源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从2010年开始,上海改革教师绩效工资,这涉及到每位教师的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关系到每个课堂上的孩子。
改革之后,收入相对较低地区的教师年薪大幅增加,教师收入实现了区域均衡,一些区县告别了人才流失之痛,老师的队伍稳定了。
徐晓唯认为,现在出现的择校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对口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家长需要的教育服务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家长心态也需要调整。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基础如何、也不管家里条件如何、距离远近,好像不给孩子择校就对不起孩子。有的家长没有冷静思考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所选的学校也没真正了解。
近年来,不少中心城区居民转移到郊区居住。如何保障他们的子女有好学校上?徐晓唯认为,对郊区新建小区来说,配套现代化校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到好老师以及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现在一些名校正在探索在郊区设“分号”,共享师资队伍和课程,今后这些探索还将进一步加强,促进优质资源进一步向郊区倾斜。
会外走访
学校现代漂亮 教师缺乏经验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外企工作的李丽萍最近陷入深度焦虑。她儿子今年“幼升小”。去年开始,就为孩子上什么小学反复纠结,她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买房没有提前考虑孩子入学的事。现在房价这么贵,我们也没能力换学区房。”
对口的小学,她瞧不上。“学校造得挺漂亮,可师资不行,好多老师都是刚毕业的,一点经验也没有。”心仪的学校,她更纠结。“想进的公办小学,太紧俏,我们又没门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备选的几个民办小学,竞争激烈,离家远,收费又高。”
最让她郁闷的是,“你家孩子上什么学校”几乎已成为朋友见面的问候语了。“身边同事、同学的孩子大多读的是名校,我不想想办法,总觉得对不起孩子。”
最近一个月,李丽萍带着孩子到处面试。为了让孩子读个好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她就给儿子报了各种早教课,英语、绘画、钢琴、逻辑思维训练……每个周末都排满了,就连幼儿园放学后的一小时也不能“轻易放过”。
“录取希望比较大的是一个民办小学,孩子的面试表现不错。可这所小学离家有8公里,如果录取了,意味着我每天接送小孩的时间就得两小时左右。听说,学校的课业负担有点重,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适应。”李丽萍说。
本报记者 叶薇 邵宁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