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张榜”仅一小时后,新晋院士谢剑平便在网上被冠名“烟草院士”。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的主攻方向是卷烟“减害降焦”研究。
随后,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致信工程院,希望“工程院坚持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基本精髓,重新评估关于‘降焦减害’研究成果”。
近半年来,从未停息的“烟草风波”和方方面面的质疑,让谢建平如坐针毡。“院方认为,谢建平当选院士‘程序合法,学术上不存在造假’。我们注意到了大家的关注。”工程院办公厅负责人30日对记者说。
谢剑平所在的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大部分为环境、气象、海洋等领域专家,院士人数较少。一些医药卫生学部院士认为,如果放在医药卫生学部,他未见得能当选。
这场马拉松式的院士资格争论影响不可谓不大。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到院士,到网络“草根”,都加入了这个舆论场。
全国人大常委、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国际科学界从未承认烟草“降焦减害”这一命题。工程院在“烟草院士”评审程序上“不够完善”,评审主体亦有一定问题。
工程院副院长干勇“两会”期间回应全国政协委员们对此事的关切时说,“烟草院士”是个伦理问题。院士本身很努力,为烟民降焦减害。他坦言,工程院对院士应当更加严格遴选、严格管理。
无烟日弥漫着论战的硝烟。有人质疑其课题本身的科学性,有人忧虑其研究成果的负面效应,有人认为应反思院士遴选制度。人们想说,科学技术领域的评价机制,是否应该更多地观照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