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评头论足”
《周璇》从2010年2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之后,叫好声与批评声就不绝于耳,有的意见甚至还十分尖锐,认为该剧“虽然反映的是周璇这个人物的情感历程,却缺少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导致角色的性格内涵被豪华的舞蹈场面掩盖。”面对同行的意见,导演陈维亚认为:“作品能够引起不同反响,说明大家十分关注,愿意表达想法,十分难能可贵。”《周璇》的制作方虽颇感压力,也把批评当作“补药”虚心吸收。两年来,《周璇》边演出边接受各方人士“评头论足”,还多次邀请美国百老汇和国内专家“坐堂会诊”。接连不断的“大修小补”,使得该剧主题更加鲜明,舞蹈也更加流畅了。
“成品”面目一新
本月中旬,记者在城市剧院观看《周璇》,明显感到角色性格线索十分清晰,舞蹈场面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也被梳理得干干净净。房永年告诉记者,修改之后的《周璇》,已从“样品”变为“成品”。
由于赴京日程于一个月前刚刚确定,因此,剧组人士原先对昨、前两晚在国家大剧院拥有2000座位的歌剧厅演出的上座率并不乐观,没有想到的是,实际上座率超过了九成。
“全剧好看好听”
舞蹈家赵青情不自禁地说:“舞段编排非常独特和精致,全剧好听又好看,我很喜欢,为你们创作如此精彩的作品感到骄傲。”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也说:“《周璇》以富有上海城市风情的舞蹈呈现一个明星的人生,选材好,贴近生活。”正在北京演出的黄豆豆,在对比修改前后的《周璇》时认为:“现在的版本非常好,创作团队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完善作品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感。”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