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贤区科技馆担任领导职务的朱冬军家教很严,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诚实守信的好人”。同是70后的妻子王群是工商局的一位纪检干部,人品好,工作好。正阳社区周六党员环境清洁日活动开展3年来,朱冬军全家老小从未缺席。去年6月,朱冬军家庭代表正阳社区1758户居民参加南桥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全家赢得一等奖。老岳父代替朱冬军参赛,那么,我们的主角到哪里去了呢?
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朱冬军。上海红十字会来电,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和在北京住院的一位患白血病男孩的细胞初配成功。“我愿意无偿捐献!”朱冬军回答。高配检查,HLA配型完全相合,十项指标全部匹配。进入捐献前的最后体检,却突发情况:朱冬军“白细胞太低,不合格。”
朱冬军错愕而不安,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濒临生命边缘的男孩!孩子知道上海有位叔叔和他造血干细胞匹配,心中升起了多大的希望!然而就因为自己的白细胞不合格,不要说使孩子希望破灭是多么残酷,就是错失了配型的最佳时机也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一定要竭尽全力提升白细胞!朱冬军暗暗发誓。从此,他生命的主题发生变奏:放弃喜爱的户外运动,谢绝一切应酬。不再熬夜加班,天天早睡早起、打太极拳、散步一小时,家里有人感冒,立即自我隔离。如此执着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他人的身体。妻子心痛又敬佩。
最怕医院扎针的朱冬军每10天就主动去医院抽血化验。看到白细胞上升比什么都高兴。两个半月后,白细胞终于达标了!母亲担心儿子的身体,“明明体检不合格,你为啥要拼命去争取?”朱冬军说:“妈妈,你不是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现在上天给了你儿子一个救人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不去努力,那位17岁的男孩就会没命,而我会悔恨终生。”父母了解自己的儿子,选择默默支持。
今年5月,朱冬军住进上海第一人民医院。5天,各式体检,医生不断,妻子鼓励,儿子探望,朱冬军虔诚以待,是对奉献的虔诚,是对一个重大承诺的虔诚。采集的日子终于来到,北京的医生带来了病人家属赠送给救命恩人的礼物:一封感谢信、一束鲜花、一款最新的平板电脑。
“这是干什么?”朱冬军立刻退回平板电脑:“患者家里为治病已经花费巨大,不能再破费了。有幸能匹配是缘分也是责任。”
儿子的目光一直盯着医生手中的平板电脑。呵,小家伙爱电脑。朱冬军问儿子:“大哥哥家花了好几十万元看病,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困难,我们能要这么贵重的礼物吗?”儿子摇摇头。“儿子,记住,帮助他人是不应该图回报的。”
爱,就是这样,能够创造奇迹。因为有爱,生命的能量神奇地从一个人身上延续到另一个身上。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白血病男孩转危为安。
父亲是人生之路上最伟大的老师。冬军的儿子朱匡正小小年纪就被誉为社区“环保小达人”,今年5月,他获得了奉贤区中小学生“道德实践风尚人物奖(美德少年)”荣誉奖项。“帮助他人是不图回报的”——他记住了这样的家训,也记住了在他未来的道路前头,永远有一个崇高的标杆。
十日谈
贤城家风传
明起刊登一组《援藏二十年》。组稿得到政协上海文史委、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力协助。责任编辑:史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