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上海三支中超球队,绿地申花显然处在队尾。申鑫和东亚都有各年龄层次的梯队体系,徐根宝旗下的东亚俱乐部更是连续两届全运会为上海输送了球队资源,帮助上海在全运会上取得金牌。
去年的辽宁全运会期间,记者就撰文,叹息作为上海足球代表的申花,却没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梯队,远不及鲁能、绿城这样在国内发展得好的青训体系。
其实,在上一任投资人朱骏介入球队前,申花曾开设过申花足校,足校也培养过一批球员,但现在还在申花的仅有邱盛炯、陶金等球员。朱骏的到来,改变了球队对青训的定义,改为吸收外省市较为成熟的好苗子,如王大雷、宋博轩、冯仁亮等。尽管,这样的做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眼看着原先足校的小球员流失,之后又被当时还在江西的南昌衡源(上海申鑫的前身)收购,其中很多人如今都成了申鑫队中的中坚力量。
“鲁能足校一直都在坚持,像我们今天引进的高迪和耿晓峰,都出自那里。”球迷周扬就说,除了鲁能足校,恒大足校近几年也是风生水起,听说全国很多的家长都争着把孩子往那里送。球迷所言不假,记者去年在昆明采访时,当地足协负责人就说,恒大对于好苗子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甚至为一个昆明当地的孩子开出过300万元的买断费。
当然,球迷提出“重启申花足校”只是一种设想,照搬“恒大足校”搞青训也未必合适。但球迷希望,绿地接手申花,给球队注入资金搞活一线队的同时,也能增强球队自身的造血能力,“外援每年都有名额限制,要提升球队实力,还是要靠国内球员,国内大牌球员就这些,归根到底还要自己‘造血’;今年绿地来了,有了收购幸运星梯队的想法,这确实是个短期内的办法,但将来还是希望球队能自主完成‘新陈代谢’。”
本报记者 许明
【结束语】
由本报发起的《我为绿地申花献一策》至此告一段落,本报共收到广大球迷通过各渠道发来的意见建议500余条。针对外界提出的俱乐部文化建设、球迷与俱乐部的沟通交流,以及青训培养等诸多可行性较强的意见建议,本报记者昨天独家专访了绿地俱乐部董事长吴晓晖。包括眼下比较敏感的俱乐部更名事件,吴晓晖也透露了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就在今天下午,俱乐部还就此问题与球迷代表进行沟通。
(相关专访报道请见明天本报《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