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除了看看古迹之外,自然还想品尝一下羊肉泡馍的。到西安的当天下午,匆匆游览碑林后,天色将晚,便按照计划去“同盛祥”吃羊肉泡馍。到碑林外的马路上“打的”,等了老半天也没坐上“的士”,方知西安“打的难”果然名不虚传。腿有些酸了,去“同盛祥”还有不短的路程呢,但冲着它的大名头,一行八人还是决定走去。
边问边走,赶到“同盛祥”,但见它雄踞闹市,楼宇宏伟大气,古色古香,一楼大堂宽敞,清一色敦实的八仙桌,服务员皆穿蓝印花布服装。
挑了张桌子坐下,领队兴冲冲给每人点了店里的当家美食羊肉泡馍。馍是“死面”烙的饼子,服务员告知须掰成黄豆粒大小的碎块,然后用羊肉汤泡着吃。平生第一次尝试,笔者掰得认真而仔细,同桌之人也个个如此。这馍因未经发酵,质地紧硬还带韧劲,说是掰,对生手来讲,还不如说是揪和抠,需指头用力,频繁不停。一张饼掰完,已觉指尖酸疼。近旁一位比我年长的女同志,却掰得又快又小,两张馍转眼就掰好了。众人皆佩服不已,她笑道:“我祖上是山西人,那里也吃泡馍。”我们一个个便毫不谦虚地说,她这是“返祖现象”,天生会掰。
跑堂的服务员将一只只装了碎馍的大海碗编了号,端进厨房注入羊肉汤,再端回。我觉得汤比预料的要少,连馍带汤带汤里的几块羊肉和粉丝黑木耳,一共才有半海碗,因为没放辣,其味较为清淡,不像过桥米线汤那样鲜香刺激。大家开开心心地品尝,汤不够,经要求服务员端了半碗来让大家分添,但不知是汤的温度不够,还是馍掰得不到位,碗里的馍块始终未泡透,外软内硬,有点儿粘牙。同桌中有的仅掰了一张馍,顺利吃完。掰了两张馍的,除了那位“返祖”的“领导”,其余无论如何都吃不完了。
此时,我发现旁边一桌人中,有位男子一手拿馍,一手笔直地自上而下,一点一点地掰着馍,姿态轻松优雅,仿佛悠悠地弹奏着一把迷你竖琴,禁不住走上前细细欣赏,并向这位高手讨教起诀窍来。对方告诉我,掰馍不能急,最好是一边喝酒聊天一边掰,慢功出细活,掰得匀掰得小,泡出来的馍才是上品。他还说自己不是我猜想中的当地人,而是山东人,吃泡馍也仅是第二次。第二次?他那娴熟老练的“吃”法让人吃惊!
翌日,在车上问当地的导游和司机,西安哪家的泡馍最好吃?年岁稍长的司机说,尝小吃不一定到大店家,他觉得门面不大的“老孙家”泡馍味道最好。导游姑娘“反驳”说,“同盛祥”原地翻建之前,老店规模也不大,但名气当时就很大。听妈妈说,她小的时候,门外天天人挤人排长队,下午三点打烊后,光脚的可以到那里随地捡鞋子。说到掰馍,热情的导游姑娘又说,馍虽是“死面”做的,但也是由条块捏成饼状的,内里有“纹路”和“走向”,掰时要顺“势”而为,用巧劲,不能死拧硬撕。还有,把馍撕成四块后再掰,会轻松得多。
嗨,没想到吃馍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内里还有我所不知的许多道道呢!忽然觉得又想吃羊肉泡馍了,而且最好要尝尝“老孙家”的。告别西安的前夜,叫上同房间的朋友,兴致勃勃又来到白日里吃客满街的回族街上,却因为已是凌晨,“老孙家”和满街小吃店早已沉睡在梦乡里了。哦,羊肉泡馍,这会儿比过去更加神秘和吸引着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