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公司与一家日本商社搞合资企业,总部购买了两套性能完全一样的设备,一套安装在日本九州,另一套放在下面的县。日本专家来调整好机器,小样出钉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扁丝表面光洁锃亮,经久耐磨。尽管售价不菲,仍供不应求,很多用户打来了预付金。合资双方对此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一切按部就班,顺利执行。总部留下了一个叫木村的老头子当总经理。他身材瘦小,满脸严谨。因为我在公司企管部工作,外语也比较好,被指定当总经理助理。正式开始生产前,木村举办了近半月的培训。每个岗位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写成了小纸卡挂在机器旁,不仅要背熟,而且还要求开机后要不停地看。如镀铜槽的加工温度,原材淬火等规定得极为细化。如上个环节疏忽,不仅要扣除月奖,而且要对下个环节的人“道歉”。
还有些准备工作让我们十分不理解。全厂员工,大到总经理,小到仓库保管,都必须穿统一定制的工作服,戴工作帽,必须干净整洁,不得有油污。这对管理人员可能做得到,但一线操作工就勉为其难了。下班前要擦机器,木村会戴着洁白的手套去摸,以测试其干净否。工具要放在专门配置的箱子里,原材料码和成品分开码放,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所有车间、工作区和办公室地面上不得有任何废品、垃圾或纸屑。另外,还建了两个设施完备的休息室,工人只能在里面吸烟、喝茶或用餐。男女厕所也弄得像高级宾馆的卫生间。
起初,我们以为木村是在玩花活,做表面文章,即便是这些“硬件”差了点,也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嘛!木村小眼睛一眨,一本正经地说,做产品要像做一件件艺术品,爱护机器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厂子搞得像“家”,工人更能认同。心情好,操作起来更能全神贯注。像印证木村的预言似的,一样的工人后来摆弄起“洋机器”来颇感顺手。由于环环把关,苛求严格,产品与九州厂的不分仲伯。有时那边在国际市场上断档,调我们厂里的应急。
日本人的管理也没有深奥的秘密,它重在四个字:一丝不苟。不疏忽任何微末细节。哪怕贴个标签也力求周周正正,上下左右距离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