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面对每天路过的火炬塔,我一直没有任何感觉。而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当在开幕式现场目睹火炬塔被点燃的一瞬间,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念头:火炬可否仿真?
显然,这是受“能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紧迫话题所影响。
回国后我在某体育专业报纸上写了篇《奥运火炬可否仿真》的文章,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对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点、熄主火炬的传统做法,提出了改良性建议。即,在主火炬塔顶部设置仿真性火炬绸,开幕式点燃主火炬后的次日,将燃气管道关闭,代之以火炬绸在高空风力的作用下,自然飘舞。而闭幕式当日,再将燃气接通,供火炬熄灭仪式使用。这样,可减少16个日日夜夜的巨量天然气消耗不说,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更是降到最低。此外,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多多少少也能贡献一点负能量。而由此,一个奥运会(运动会)的能源节省量也许微不足道,但全球每年及N年大型运动会的总节约量,加起来就不是个小数字。
文章刊出后,经网络转载,曾引起一番争议,仅在某门户网站的跟帖就有274篇,粗粗统计,70%多的人表示支持。不支持的观点集中在“国际奥委会不会同意”、“北京奥运会不差那点气”、“谁敢第一个吃螃蟹?”等上面。据此,我又写出了再议的文章。
去年10月,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闭幕式后,乘车离开体育馆,行至主火炬塔外围,我忽然一楞:“咦,火炬不是刚才已熄灭了吗,怎么还燃着?”但再一细看,才发现火炬确实已灭,只是火炬塔顶部加有一个红色的火炬模型,灯光照耀下,远远望去就像火炬还在燃烧。看到这一小小变化后,我便又写了“三议”,认为七城会火炬塔上的红色火炬模型,虽并未参与节能,但由于它的“落座”,以及逼真的仿真效果,其象征性终究被实用性取代,是完全可期的。它的“破茧”意义会留给时间去解读。不说别的理由,地球已迎来70亿人口日;发达国家已开始向地下5000-8000米寻找新储量,我国前不久也宣布正式向地下4000米要新矿藏。仅从这两点,就可看到耗能大户的火炬塔,改造、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今年1月,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当高高的主火炬“火光熊熊”起来时,观众一下就发现,火炬原来是虚拟的——是由底部的鼓风机,吹动顶端的火炬绸而产生的模拟结果。但栩栩如生的效果,比真火炬在色彩上还要更生动、鲜艳,因为它是红色的,而实火炬其实是亮黄色的,而且还会有燃烧不完全的黑烟。
我不知道十二冬会的这项改革,与笔者多次不遗余力的呼吁是否有关?但有关或无关其实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举办大型运动会最多的我们中国,已开始探索开幕式的改革,并通过火炬塔的改革,为全球节能减排、绿色体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这个开幕式是在体育馆内进行,主火炬塔又是设在馆内,燃气火炬根本就无法使用,因而这次革新也许是“被迫”。但不管怎样,节能减排,不问动机只管结果,事实还是令人欣慰的。相信,仿真式室外火炬塔也会有出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