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寒薄雨天气,闷在家里翻闲书。
翻翻董桥老人家。此老近年人老笔不老,篇篇小文,字斟句酌。笔下娇嗲并举,堪称华语文坛春不老。伊写老女友的一个媚眼一枝发簪,务必举轻若重,使劲写到笔笔流金,香艳得腰细。比较遗憾的事情是,张艺谋不能从董桥那里,匀过去两分糯嗲,否则中国电影的大业大概可以有点小改观,比如金陵十三钗之类,多少可以叫人刮目一下,攀升至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思想高度是已经很巅峰了,不能再高了。
翻翻王世襄,老先生的书,一向是闲书里面一等一好看的快意文章,前辈真真风流,白相得精致漂亮,眼睛宽,肚子敞,笔致青翠流觞,一书捧起,从早一路埋头到晚。
情不自禁抄两句。
写鸽子,讲,长相好的母鸽子,总带几分妩媚妖娆,举止顾盼,都会流露女性的美。《鸽经》作者张扣之讲到佳种之鸽,态有美女摇肩,王孙举袖……昔水仙凌波于洛浦,潘妃移步于金莲,千载之下,犹想其风神。如闲庭芳砌,钩帘独坐,玩其妩媚,不减丽人。我这种对雀鸟亦有小情意的人,读完不免神往,望住家里的一笼美貌雀,思绪万千发早春长呆。挪用前辈的字句来写,叫做至美极妍。
再一篇小文,写当年燕京大学校门外一间小饭馆,焦溜土豆丝,炒木樨肉,海米白菜汤,都还不算什么,两个别致菜就有点弹眼落睛,肉末炒松花,糖醋溜松花。前辈疏疏落落写几笔,神韵是大致有了,滋味却无可想象,顶多畅想到香港镛记的酸姜溏心皮蛋,就再想不下去了。翻来覆去看了两遍,看完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恨自己生得太晚。想想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复旦门外,只有拿全国粮票换购的变态茶叶蛋,以及味精横陈的销魂小馄饨。
再来一篇写蛐蛐的,老先生写这种闲篇,顶顶精致好看,花鸟虫鱼,世故深邃,更有满幅流利无比的老北京切口,看着真是人世沸腾。写一位蛐蛐迷的老妻,对蛐蛐迷老伴讲,我要死,就死在秋天,那时有蛐蛐,你不至于太难过。写完这一句,老先生给了八字足评,相敬如宾,老而弥笃。这是多么好的爱情故事啊,在瓶颈里钻得无比苦难的电视剧编剧,赶紧捧着装到桥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