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院的岁月应该是金色的
许基山
夕阳无限美。养老院的夕阳也应该是美丽的……
本版插图 杨宏富
  ◆许基山

  1用文化精神引导

  1997年金秋重阳,上海文化老人院经审批、筹建、验收合格,在浦东合庆正式开张。我是投资创办人兼管理者,名誉院长是中国文化名人杜宣和原华东医院院长王赞舜教授。

  我的前辈老师罗洛先生(已故著名诗人、原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对我办老人院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他的养老观念十分超前脱俗,许多话我记忆犹新——“人老了是自然规律,但不要死气沉沉,要有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来引导老年生活”;“人老了住老人院是社会发展方向,我是这样主张的,也许不久以后我们要来长住呢(指和夫人杨友梅)”。为了帮助老人院营造文化氛围,罗洛老师还与一位位作家联系,请他们将签名著作捐赠给文化老人院,得到了叶辛、赵长天、王安忆、孙颙、余秋雨、俞天白、王小鹰、毛时安、陆星儿、竹林等一大批作家的热烈响应。罗洛老师甚至将巴金老人亲赠给他和夫人的《真话集》等部分藏书也转赠给了文化老人院,并亲书诗一首相赠:“细雨楼台湿,莺啼叶满城;何事默凭栏,悠哉踏莎行。”

  当年市里的老领导也多有墨宝馈赠。“上海文化老人院”是夏征农所题,陈沂、韩哲一、钟民、杨堤、王一平、杨士法都以书法形式对文化老人院进行勉励。杜宣所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点明了创办老人院传承中华美德的宗旨。如今墨香犹存,老一代领导人和大文人相继驾鹤西去,悲哉惜夫!

  我一直认为,从业养老机构者,一要有爱心,二要有创新理念。传统式养老机构的管理已浓缩到“安全”和“伙食”两项,其他是“点缀”的。确实,安全和伙食是最基本的管理,常年做好也非常不易。但社会的一般观念,都是老人“做不动了再去养老院”,敬老院入住的老人也自嘲自己为“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是极不赞同的。我觉得,新型的养老机构,应该是与消极养老作坚决斗争的前沿!老人及其家属已经很不容易地作出改变养老方式的重要选择,不管他们出自什么原因,你如果再不改变或影响其养老观念,我认为是失职,充其量你不过是一个消极养老的监护人而已。

  改变养老观念要有创意,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好的创意和引导能让养老院里充满了活力。

  2手心里的纪念章

  有位孤老高老头,系黄埔军校二期毕业。解放后他在一所中学教物理,退休后住于校内,行为乖张。区民革与校方商量后,将其送到我们老人院。

  他一来就施“下马威”,大便竟随意乱拉。我们只好四个人“对付”他:医生每日为他做身体检查,食堂阿姨专为他调整伙食,两个护工每天帮他换洗衣被、擦身洗浴。四位“专职”一有空闲就和他唠家常。两个月过去了,一天高老头忽然来找我,说要送我东西。他把手摊开——一枚黄埔军校的纪念章。我震撼了,这是老人的魂啊!

  就在这瞬间,我脑中灵光一闪:关爱老人,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生历程啊。老人是特别怀旧的,他们记忆中生命历程中的一些“珍珠”,是他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何不让老人晒晒这些“珍珠”呢?这可是让垂暮老人焕发青春活力的妙招!一时间,我深为自己的这个“创意”陶醉。

  主意既定,我就召集老人开会了。老人院里的开会出席率总是出奇的高,连几乎耳聋的也必到。我放响喉咙大谈办展的意义,但老人们好像有点羞涩,并没有积极响应。我和院管会几位热心老人一商量,决定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帮助老人整理房间时,主动帮他们挑选有意义的参展物品。具体做法是:做好登记,有三个人签名作证,以保证不会侵犯老人的权益。

  3博览会琳琅满目

  傅老太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出身,年轻时就像陈逸飞油画中的女子。她贡献出来的展品是一件旗袍:绿莹莹的,上面印着朴素的小白花点。据她说,上海解放那天,她和学校师生一起,就是穿着这件旗袍,在南京路上欢呼雀跃欢迎解放军进城的。嗣后,她作为进步女青年,参加了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打字员,陈毅市长曾为她们讲过时事政治课呢。傅老太说起这些时,眼睛湿润润的。这件旗袍,是她青春燃烧岁月的纪念!

  韩老头是旧社会的小开,他常告诉人家:“钞票啥稀奇?借侬十万八万好了,我有的是!”都以为他老痴呆,不料,韩老头真把他的“钞票”拿出来参展了:民国卅年的股票,面值三百万呢!但那民不聊生、物价飞涨时期的三百万,又值几何呢?大家笑话韩老头,韩老头鼻子一“哼”,道:“是倷觉着稀奇。我是一直讲,铜钿不稀奇的!”洒脱如此,真是识破红尘了。

  张老奶奶是院内唯一的小脚女人,祖上历代扬州为官。她的屋子里多的是绣品,最精致的是一对镶金线的绣花鞋。这是老奶奶当年出嫁时曾穿过的鞋。她历经多番战乱、逃难,丈夫也早已故世,但这双鞋张老奶奶始终舍不得丢弃,相依相随她六十余年。屈指算来,辛亥革命时,老奶奶还刚出世,妇女解放摒弃缠足在清朝末年官宦人家尚未进入日程,老奶奶的小脚和绣花鞋正反映了封建王朝最后的没落。这很有展览意义啊。

  谁知一旁杨老太不满意了,她蹭蹭跑回自己房去,拿了一双元宝套鞋往我桌上一摔,一脸不服气地说:“封建老古董你们当宝贝,凭啥我的套鞋不能展览?!”

  杨老太一贯思想进步,且是一根筋不回头的脾气,可这双套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我正犯难,杨老太已抄起电话打给两个儿子了:“院长不公正,看不起我,快接我回去!”

  问题严重了,我赶紧抢过电话解释一番。她小儿子在电话里哈哈大笑,说我们工作很有水平,肯定我们的创意,表示支持。接着他告诉我:杨老太解放前就在正泰橡胶厂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元宝套鞋是厂里的主要产品之一。原来如此,也是有“典故”的,当然可以参展啦。后来,杨老太的儿子还带来了母亲在厂里所获得的好几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这下,杨老太得意了,元宝套鞋加荣誉证书,风头盖过了绣花鞋。那天轮到她在展室里当讲解员,她特地精心打扮了一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尚元素尽显,短发梳得整整齐齐,中式棉袄加藏青色罩衫,领头熨得笔挺。一瓶雪花膏抹了三分之一在脸上,将会议室兼展室的空气催化得芳香无比。杨老太的解说词更是精彩绝伦:“为啥叫套鞋?是过去有钱人出门,落雨时套在皮鞋外面用的;像那种不准出门的绣花小脚鞋,还没有资格、轮不到伊外面再套一双鞋呢!嗨,这老太怎还不让人呢!

  杨老太面对参观者,虔诚地双手托举着元宝套鞋,以便让每位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我还是厂里的设计人员,这双套鞋的样式,就是我带领设计室的几个同志,九天九夜苦攻难关,成功设计出来的……”

  嗨,就让她自豪一番吧,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图个开心就成。

  展室很快容纳不下丰富多彩的展品了。市建分公司的张书记得知后,特地带了党团员来义务劳动,依墙搭建了分层展架,可以将更多的展品展出。我还为参展老人每位拍了一张大头照,写上一句人生感悟和参展者的姓名、简历、展品信息一起打印出来,用镜框装上。展室里琳琅满目,人气也更旺了。

  4冯老太的搓衣板

  展品还在不断地增补。九十多岁的包老爷笑吟吟地递给我看一把折扇,上有百岁老人苏局仙的题诗,浓缩了当年两位人瑞的礼贤交往。

  一对均姓陈的老夫妻,把上世纪四十年代往来的情书也贡献出来了,阅后让人笑歪了嘴。

  原来,老头沪江大学毕业,在洋行谋职,就在上海和老太恋上了。老头还特地把老太当年措词热烈的信件展放在显眼之处,并用红笔圈出。老太当年也真浪漫,每封信落款都印上朱唇,一长溜地美丽风景线!

  老太见状抡起拐杖点戳老头:“跟侬讲勿要现世献丑,又拨侬寻着机会坍我台!请侬吃生活!”老头“哦”的一声怪叫,腾挪轻松闪过,看来已熟知老太的棍棒套路,还一脸得意坏笑。“老头子现在门槛精了,撩伊不着了。”老太笑道。众人亦哈哈大笑,屋子里充满了快乐。

  最有意思的是,我把每天洗衣服要用掉2吨自来水的冯老太的搓衣板也“偷”出来展览了。这块搓衣板非同小可,齿状的横搓条已基本磨平,且搓出两个鹅蛋般大的洞!足见洗衣历史的悠久和冯老太功力之深厚。毫不夸张地说,这块搓衣板经历了至少半条黄浦江水的洗礼,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有洁癖的冯老太倒是真拎得清,一不注意她又把搓衣板“偷”回去藏起来了,跟别人说的是:“院长在批评我浪费自来水呢!”能让冯老太意识到要节约用水,也是办展的意外收获呀。

  真没想到,小小创意办展览,老人院迎来了那么多的阳光。每位老人都是最好的讲解员,他们莫不红光满面,滔滔不绝,变得活力四射。

  5老人与希望共存

  办文化老人院那几年,在管理上,我做过多次“出格”的创新,曾引起争议。

  制度规定工作人员不能吃老人东西,但我们要求将住院老人当作自己长辈,这就很为难了。长辈请你吃颗糖,你要是拒绝,那拒绝的是老人的心啊!我说:“很简单,你吃了老人请你吃的东西,就把它登记下来。这样不但不批评,还要表扬,因为这是老人对你工作的肯定。”然后我出钱,让员工再买相应的食品回敬老人。这样,老人与工作人员的感情更深了。

  制度还规定,不准让住院的老人参与院里的劳动,但又要求老人将养老院当自己的家。这又有些荒唐了。生活自理的老人在自己家里扫地拣菜也不可以吗?我首创了一种“储蓄式养老”,就是老人工作的时间可以兑换成住院的相关费用。现在好像有类似的“成功经验”在推广,十几年前我为此还吃批评。

  制度又规定,不准将养老机构的场地租借他用,这没错。但我认为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文化老人院入住老人有“三多”:退休教师多,有才艺且精力旺盛的多,有爱心的热心人更多。老人院地处浦东合庆镇一带,拖儿带女的外来建设者众多,当时公办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孩子到了读书年龄都游荡在田头、工棚或游戏机房,令人痛心。何不发挥入住老人“三多”优势,为下一代的教育作些贡献?且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事呀!

  果然,座谈会一开,“三多”老人举手赞成,并提了许多建议。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并面向社会招来部分青年教师。同时,我叫来施工队,将一部分的住房打通改建成教室,“三多”老人则积极与原先供职的中小学联系,调拨来了教学工具和课桌椅。

  开学典礼那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兼任杰才希望学校校长,并作讲话(我以前也当过正儿八经的校长)。

  那段时期,我满脑子的“老吾老,幼吾幼”,在大院子里跑东跑西的。“三多”老人有的兼课,有的参加校管会,有的兼起了门卫,专司上下课的铃声。而那些没有“教职”的老人,则喜欢静静地移坐在教室窗外,聆听享受这琅琅书声、串串歌声……老人喜欢孩子,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吧。

  因为资源共享,医生忙了,食堂里阿姨忙了,图书馆里也忙了,一切有序而热闹。学校有道德规范教育,老人院近在咫尺,就成了最好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将老人房间一遍遍地清扫,周立波所讲的将老奶奶一次次地在马路上搀来搀去之事层出不穷。尽管如此,小孩子并未影响老人的生活和安全,尊老敬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多”老人也多了一份储蓄式养老的工作机会。

  我个人觉得,从科学养老的观点来看,学校与养老院嫁接是再好不过的了,生命的蓬勃和延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01年12月,法国《观点》周刊的社长兼驻亚洲记者Caroline Puel专门为此采访报道了我,他的文章感动了一位加拿大青年教师Joel和一位美籍华裔女青年Liz,他们分别辗转来到上海,探望住院老人并为学校孩子口授英语,且为我带来礼物:一瓶法国红葡萄酒。

  我看过那部奥斯卡获奖影片《金色池塘》,画面很淡、很真、很美、很阳光。尽管是夕阳,但这夕阳是金色的。如今,虽然文化老人院已经停办,但我仍很怀念那段岁月,也许,就因为那岁月也是金色的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第6届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0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养老院的岁月应该是金色的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B12养老院的岁月应该是金色的 2012-03-18 2 2012年03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