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这座城市,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细节:马路上行驶的轿车和SUV,银和黑色占主要部分;男人们喜欢用冷金属的ZIPP0打火机,穿烟灰色裤子;大卫杜夫“冷水”进入中国香水市场时,冷艳卓绝的味道首先征服的是上海女人;清一色上海人的夜宴,气氛总是慢热;不动脑筋不分场合的瞎热情瞎起劲,被说成是“十三点兮兮”,这评价在沪语语境里被定义为不坏却路子混乱;《挪威的森林》在上海始终畅销,它的疏淡冷感,上海人品一品,品出了些隽永的味道。
上海人对待感情,可用轻触微温来形容。男人们的深情绝对多于激情,他对你的周详安排妥贴照顾落实到生活细部,嘴上却吝于甜言蜜语。如果他不爱你了,你首先感到的不是凶蛮,而是彬彬有礼的冷漠。这也可推及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在一个圈子里,如果你已被主流抛弃,感到的不是主动的排挤,而是心照不宣的冷落。
开会时,上海人发言不多,颇显矜持。若被点名发言,方案可操作性一定是相对强的。他们在冷冷的表情下,琢磨着事半功倍的方法。重实践的天性使他们的语言实用强,艺术性弱。所以有人说上海出不了于丹这样的天才演说家。
关系要好的上海人之间,直抒胸臆的溢美基本可以省略,路子清爽默契无穷是关键。一句评价若能说到位且让人暗爽,语气平淡更能让人受用。评价一个女人“真漂亮”,她微笑着“谢谢”,其实根本没进心里去。换个别致的角度,“你的下巴和头颈的轮廓线条精致流畅”,她也是“谢谢”,却能记住这句话很久。
上海的哥给人感觉也有点冷。他们在问清了目的地后,在从浦东机场到客人下榻的酒店,整整一个半小时,可以一声不吭,最多换换电台。他们也有说话的时候。比如偶尔在尴尬时,他会客气地与乘客商量,“现在加油站没人,我去加个油好口伐?”乘客如无急事,通常都会答应。在加油过程中,的哥会提醒乘客已经把计价器打到了“暂停键”上,等开出加油站很远才重新开始计价,算是对乘客宅心仁厚的回馈。
上海人以前住石库门,那幽暗狭窄的楼梯,每级台阶都高而陡峭,踩准每一级,摸清其内在规律就如同摸清上海人的心理脉络。其实上海人冷感却不冷淡。他们有操守,却不愤世嫉俗。他们趣味丰富,并不轻视贩夫走卒。他们赴约,无论男女,都相对隆重地打扮妥贴,可又不僭越东道主的风采。点菜时也懂得适可而止,既不使东道主难堪,又不过于破费。如此善解人意又懂得体恤的上海人,尊重个体存在、选择和发展,遵循道德理性和实用理性,内心充满理解和友善,闪现出现代文明的冷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