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在上海音乐厅首次聆听了张昊辰的独奏音乐会,记得曲目中有舒伯特《第21钢琴奏鸣曲》、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等。当年这位17岁少年才俊的乐思缜密、触键精巧以及冷峻的诗人气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周三,阔别家乡舞台数年后,张昊辰终于在上海大剧院登台亮相。
带有些腼腆的神态、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上台下台以及向观众鞠躬致意的姿态,依然如故,甚至用布巾擦拭琴键的习惯,也依然如故,然而,张昊辰的琴声,让我耳朵一亮。上半场最后一首是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张昊辰的发挥非常出色,三个乐章结构紧密、抑扬顿挫、气势恢弘、一气呵成!这是个毫不逊色前辈大师的精彩演奏,尤其是乐曲内在连绵的韵律与外在的力度控制上,张昊辰掌控得浑然一气而又张力十足。
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叙事曲》,平时很少听到,它的光芒大概被另一首《B小调奏鸣曲》盖住了。听张昊辰演奏此曲,令人期待有朝一日能听他的《B小调奏鸣曲》。我最欣赏的是德彪西的四首《前奏曲》(选自第一集中的第4、5、6、10首),为了表达独特的效果,张昊辰在演奏时将顺序作了调整。他在落指前凝神静息了数秒钟,才悄然弹出《雪上足印》的第一个音,那种静谧的音色,效果极佳,显示了深思熟虑后的羽化登仙。这四首《前奏曲》证明,张昊辰在印象派的领域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三首返场曲中,最动人心弦的是肖邦的《夜曲》,真是此情绵绵无绝期。
整场音乐会,从巴洛克到古典,从印象派到浪漫派,还有俄罗斯的民族乐派,张昊辰弹来从容有致,虽不是曲曲精品,但显示了他把握钢琴语言的综合实力。他的演奏比以前更加老到和扎实,细腻、冷峻、内涵而又具爆发力和穿透力,融技巧于音乐性中,精妙的触键尤其值得称道。
成为一名有影响的职业钢琴家,对张昊辰来说,也许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他所具备的潜质和素质,应该可以向更高的境界跃进。张昊辰,值得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