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喜欢听马勒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时常品尝到其中或隐或显的深深忧愁。这是一种出自生命本体的原始忧愁,一种相关宇宙终极的普遍悲哀:“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终其毕生苦苦求索,却永远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1906年夏,46岁的马勒一扫以前创作中的阴霾密布,终于迎来艺术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凤凰涅槃。他仅用八个星期,就完成恢弘博大、气势磅礴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的创作。无疑这是音乐史上空前的宏篇巨制,需要一个编制大为扩充的交响乐队、7位独唱演员、一个童声合唱团和两个大型合唱团、一架管风琴,人数超过一千,人称“千人交响曲”。
是年8月18日,马勒兴奋地写信给朋友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写的最庞大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是那么独具特色,使我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你不妨设想一下:整个宇宙都开始震动和回响吧!这已经不再是人声的歌唱,而是星球和太阳在运行。”
1910年12月12日,《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成功首演,马勒亲自指挥,盛况空前,从此这部杰作广受听众欢迎。
很奇怪,马勒没有按照四个乐章的规矩来写这部交响曲,他把这部巨作分成一问一答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歌词来自德国古代拉丁圣诗,很显然,马勒想通过对造物主虔诚的祈祷,来获得自己新的生命活力、创造的灵感和心灵的升华。第二部分歌词选自席勒的《浮士德》第二部的后半部分。我们知道,席勒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位饱学之士,为了得到知识、魔力和青春永驻,就向魔鬼梅菲斯特出卖自己的灵魂。在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顽强奋斗之后,浮士德最终还是遭遇失败并死去,灵魂在天使们的簇拥护卫下进入天国,功德圆满,成为永恒。于是在这炫目瑰丽、喷薄欢腾,宛如节日焰火一般辉煌的音乐中,马勒和他笔下的浮士德一起,进入了一个至臻完美的人生境界。
真想在音乐会现场聆听一次马勒“第八”,可惜这样的机会太无可能。那么退而求其次,家里装备好大屏幕高清电视和蓝光碟机,通过无损压缩DTS-HD7.1声道的音响系统欣赏,也是很不错的享受了。
手头这张蓝光碟是2011年5月,指挥大师里卡尔多·夏利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交响乐团的实况录像,同时还有8位欧洲顶尖的歌唱家担纲其中的独唱和重唱。碟片结尾,看到音乐厅内观众长时间掌声雷动、如癫似狂、如痴如醉,你就会知道,这真是欧洲古典乐坛少有的一次特别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