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花钱——“状元及第”为精质黄铜制,直径53毫米、厚2.5毫米、缘宽6.8毫米、方孔8×8毫米。它是十年前我在钱币市场上收进的。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第一名的称谓。唐朝时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俗,于是改称“状元”了。
科举考试选状元作为一种制度,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分别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的1282年间,共录取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花钱“状元及第”背面上方的“福”字和下方梅花鹿图案,是我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经常出现的。“鹿”和“禄”为谐音,“禄”原意有两种解释:一为官俸,即俸禄——朝廷给官吏的薪俸。由此,“禄”时常解释为官场机遇、功名等。即古语所说的“俸秩”。另一种意义与“福”相同,“福”“鹿(禄)”设计连用在一起,相当于加重意义的重叠词。此枚花钱图案,由“福”字和“鹿(禄)”和芝草三种物件组成,象征“状元及第”后的幸福、功名和喜气。梅花鹿的身后呈现了一棵象征吉祥的灵芝草,其意为民间传说中的“灵芝献寿”,于是福禄寿俱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