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午,做完市民与社会的直播节目走出播音室。我也记不清我是第几次,和节目主持人一起在这个房间里和外面的朋友们通过电波进行交流了。
十几年以前,还是在市11届人大届期内,有一次,纯属偶然,被招进了这个房间,那是我第一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和市民进行交流。这次偶然的经历,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透亮的大门,让我对于这个城市里各色人等对于同一件事情所持的不同视角,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判断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崭新格局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对于我这么一个长期处于研究所的深宅大院之中,而且在国外呆了比较长时间的科研人员来说,当时摆在我面前有一个快步跟上并切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人际环境的紧迫问题,是我能否切实履行好作为一个人大代表社会职责的关键所在。
在五年市人大代表、近十年市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中,“市民与社会”的播音室已经成了我个人一个重要的履职平台。在这里我可以敞开胸怀,将我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些想法,哪怕一时三刻还十分粗糙,还不够成熟的想法和听众进行交流,很多次,正是通过电波,在听众的评点,甚至交锋中,我的想法经受砥砺,得以升华,最后形成一个个比较成熟的提案或者社情民意。
由于我的专业背景,我更多的是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几年先后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鸭蛋,孔雀绿多宝鱼,染色馒头,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等等,我都被叫进990播音室。从人大到政协,从食药监局到食安办,在不同的会议桌上,我们“吵”过,“抬”过“杠”,无数次交锋、交流。临到在电台做节目,有时还会互相“幽”上一“默”。记得有一次是关于地沟油的,我知道南方个别城市的食药监局的官员上餐馆时,炒菜的油是特备的。我突发奇想,向他抛出一个问题:“主任,你上饭馆是不是也“拎只油瓶?”答案其实我已知道,是“没有必要。”事后朋友们告诉我,这一个插科打诨的效果还挺好。
在这样的平台上,往往也可能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有一次谈老陈醋的问题,大家讨论到超市里3元5元一瓶所谓纯酿造醋是否可以听信时,接二连三有几个电话打进来,批驳说嘉宾和专家误导听众,说会影响醋业行业生存和发展,两个电话听下来,来电人的身份基本可以判断个八九不离十,我就向他发话:“看来你是个业内人士,很内行,你是否可以帮我们大家算算账,粮食多少钱一斤,一斤醋要几斤粮食?瓶子包装要多少钱?物流成本又要多少?行不行?”他的回答是他并非业内人士,当然,后继的电话也没有了。
在交流中,让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程度有了新的认识,至少不会那么天真了,认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更重要的是看到在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在不断向前走,我们还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明请读一篇《政府官员与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