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在北京胡同里,曾听一位老人把“剥削”(bō xuē)说成“bāo xiāo”,觉得挺好玩。其实这种念法包含着普通话多音字里的一个重要支脉——文白异读。
拿“剥”来说,它的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口语(白话)里念“bāo”。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除了作动词单用,如“剥花生”、“剥皮”,仍念bāo外;其他场合,当它与别的词素构成词语或成语时,也就是成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文言)后,就都念成bō了,如“剥夺”、“剥离”、“剥蚀”、“剥落”。“削”字也一样,意思是“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口语读“xiāo”,如“削铅笔”、“削苹果皮”里的读音。一旦构成词语或成语,也就是成了书面语后,就都念“xuē”了,如“削弱”、“削价”、“削减”、“削发为尼”、“削足适履”。最有趣的是“剥削”这个词,它的词义已扩展为“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与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已相距甚远,只能“文”读,再“白”读就会变得可笑了。
像“剥”、“削”这类文白异读的字,生活里常用的还有一些,下面举些例子——1.血:单用“白”读为xiě,个别较具体的词如“血淋淋”、“血糊糊”里也可读xiě;其他词语或成语中,如“血汗”、“血案”、“血本”、“血统”、“血吸虫”、“血色素”、“血口喷人”、“血雨腥风”、“血海深仇”等等,都应读xuè。有句唱词“血债要用血来偿”,前一“血”读xuè,后一“血”xiě。2.系:单用“白”读为jì,如“系鞋带”、“系红领巾”;词或成语中“文”读为xì,如“系统”、“系列”、“系数”、“系恋”、“系念”;读xì还有一个用法,相当于“是”,表示判断,如“鲁迅系浙江绍兴人”、“这份报告确系实情”。3.给:单用“白”读为gěi,如“给脸”、“给面子”、“给忘了”;词或成语中“文”读为jǐ,如“给养”、“给予”、“给付”、“自给自足”、“家给富足”。4.嚼:“白”读为jiáo,动词单用如“细嚼”、“嚼不烂”,但有些词语或成语中词义比较直接、原始,仍读jiáo,如“嚼舌”、“嚼用”、“嚼裹儿”、“咬文嚼字”;“文”读为jué,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反而不多,常见的有“咀嚼”、“过屠门而大嚼”。5.蔓:义为“植物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读wàn,如“瓜蔓蔓”、“爬蔓了”、“顺蔓摸瓜”里的读法,当是“白”读;“文”读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蔓延滋长”、“火势蔓延”)里读màn;另一处“蔓菁”中读“mán”,是一种植物专用名,不属“文白异读”。6.色:“白”读为shǎi,如“掉色”、“变色”、“色子(骰子)”、“色酒”;“文”读为sè,如“色彩”、“色调”、“色素”、“色情”、“色厉内荏”。还有一些字,一般读音之外,会有个别的异读,如“遗”(yí),表“赠送”、“馈赠”时读“wèi”;“殖”(zhí),表“尸骨”、“骨灰”时读“shi”,如“骨殖”;“说”(shuō),表“劝人听从”时读“shuì”,如“游说”、“说客”,这些多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读法,不属于一般的文白异读,不必扩大使用,如有人把“说服”也读成“shuì服”是没有必要的。
其实,各地方言中也有文白异读现象,如沪语中的“大·人·家”三字,“白”读为“dù·nīn·gā”,沪语中“文”读为“dǎ·rēn·jiā”,以前我在夜光杯就此作过分析,就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