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虽然“人小、好奇心重”,但也应懂得基本礼仪
~~~虽然“人小、好奇心重”,但也应懂得基本礼仪
~~~虽然“人小、好奇心重”,但也应懂得基本礼仪
~~~虽然“人小、好奇心重”,但也应懂得基本礼仪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缺管教 “熊孩子”出没惹人嫌
虽然“人小、好奇心重”,但也应懂得基本礼仪
王蔚
■ 孩子小时候难免调皮捣蛋,因此更需要大人的正确指引
■ “熊孩子”少人管教,在公共场所不当言行惹人厌烦  本版供图 CFP
  “熊孩子”,原本只是一个东北方言,“熊”作动词,是吓唬、教训的意思,兼具严厉色彩。现在,“熊”又变成了形容词,指的是行为和性格乖戾,因此也就有了“熊孩子”的另一层注释——惹人讨厌的孩子、没有家教的孩子。

  那么,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又是以一种怎样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呢?他们真的已经到了“人见人嫌”的地步了吗?民间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熊孩子”们长大后会不会仍旧“禀性难移”?

  按破坏力区分“等级”

  前不久,留洋博士朱凡的一篇《如何对待“熊孩子”》的文章在网上蹿红,称过年过节特别怕有不懂礼貌和规矩的孩子造访。他们或直接向大人索要红包,或当面拆利是让主人难堪,或抢吃别人家好吃的糖果,或乱搞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很多家长顾及气氛和面子,都不愿意批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更是变本加厉。

  而网上一则《“熊孩子”杀伤力排行》的帖子也引起了网友广泛议论。这张榜单描述的情形如下。

  █ 第一梯队:3-5岁“熊孩子”、小学一至三年级“熊孩子”。

  特点:正处于讨人嫌的年段,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而且已经有了攀比心和占有欲,同时又可以仗着自己不懂事为所欲为。

  必杀技:要玩具、折腾房间、摆弄电子产品、偷拿东西。

  █ 第二梯队:1-3岁“熊孩子”、四到六年级“熊孩子”。

  特点:1-3岁的孩子因为比较小,力量不足,但是撕书还是很轻松的。四至六年级的“熊孩子”,处于“哈哈,我都懂”的年龄,表现欲很强,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并不无知。

  必杀技:撕书、尖叫、乱跑、摆弄电子产品和小摆设、乱翻书架。

  █ 第三梯队:婴儿、初中、高中“熊孩子”。

  特点:战斗力不强,婴儿除了哭,不会给他人什么实质性的攻击。初中和高中的“熊孩子”往往宁愿不出门,而选择待在家里,趁父母走亲访友时上网。而且,初中和高中的“熊孩子”已经过了让别人偏袒的年龄,没有“熊”的资格了。

  有个性但须守底线

  “‘熊孩子’是调皮,但是不是也说明他们很聪明很有个性?”一些网友在网上替“熊孩子”说话。事实上,大家对“熊孩子”生气的真正原因,是恼怒他们的父母疏于管教——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就将所有指责躲过去了。读者金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也调皮捣蛋,但是一些起码的礼节还是有的,至少去别人家串门,不会随意翻别人家的抽屉。我们做错了事,父母会训斥教育我们,下次我们就会收敛许多。”更多的人不认同“熊孩子”就代表了有创新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其实,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教好他们基本的礼仪!”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说,孩子的规则意识多半是在家庭中形成,也就是父母应当负起主要责任。现在早教领域还流行“好孩子父亲造”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优秀的、懂道理的孩子,父亲在他们身上花的心思、付出的教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陈来秀说,父亲的角色要处理好“作为”和“不作为”两个方面。所谓“作为”,是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同时协助他界定安全行为的边界,然后带领他领略各种美好,感受被爱并且具备去爱别人和爱周边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只是一味地破坏。所谓“不作为”,是不去打搅孩子的天性发展,顺势而为,接受孩子的特质,而且,当大人被孩子的出格行为举止惹恼时,多想想孩子的这些不当言行是否和自己有关,并积极调整。

  总之,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换位思考,不能要求孩子的想法都和大人一样,但孩子的所有行为必须以有礼貌、遵守人际交往底线为准则。“说白了,父亲的职责是介于管与不管之间的状态,或者叫守望吧。”陈老师说。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 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B15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缺管教 “熊孩子”出没惹人嫌
本期导读
“熊孩子”闯祸 家长应买单 缺规则意识 成人亦有错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01缺管教 “熊孩子”出没惹人嫌 2013-11-06 2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