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论是现代都市里硕果仅存的“伤痕”,还是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见证,如何保护、如何欣赏、如何让这些遗留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本周依旧的年终专稿,请跟我们一起再次聚焦历史记忆该如何被保护。
放眼世界,凡是让人称道的城市无一不是个性十足的,而我们的城市虽然也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宜居,但却也有千城一面的趋势,尽管城市越来越光鲜,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痕迹却越来越少。历史不是故事,无需润色美化,只要真实即是最美。
要知道,城市的历史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然而已过去的年代给后人留下的物质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毁了就再也没有了。圆明园就是最好的例子,1860年10月6日,当时的英法联军疯狂地冲进圆明园,抢的抢,烧的烧,将这座艺术价值颇高的人类文明瑰宝付之一炬。这在当时的国际上就已经引起了多方专家强烈的指责,因为即便在战争中这样的恶意破坏都是违背了文化保护原则的可怕行为。百年后的今天,圆明园还是以被毁坏的模样供人参观,既是对当年那些疯狂的匪军的无声控诉,更是以这伤痕累累的模样给人们一种警示,这“伤疤”丑陋而真实,却是北京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这里继承了北京的荣与衰,文化不能在这里断层。
本刊在今年5月4日B1版中登出了《要为城市留个“疤”》一文,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反馈,他们有些针对身边城市“伤疤”的消失表示了担忧。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专业的大二研究生钱弘非常关注城市话题,她特意通过邮件与我们探讨了这一话题:“对于上海而言,有时候审丑比审美更有必要。上海是一座历史底蕴非常丰富的城市,经历过无数动荡与辉煌,这些都被无声地记载在城市的每一处角落,一旦毁了就再无挽回的可能,因此要毁要拆都必须谨慎再谨慎。”这番话也给了我们很大感触,城市风貌的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城市曾经的伤痛不该简单地被消灭,适当留一些,反倒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见证。
要学会审丑,需要政府和老百姓有更多勇气,因为这些“伤疤”都是城市曾经的失败或遭受过的屈辱的象征;而城市要不断进步,就更需要从过去的伤痛中学会成长,留住“伤疤”也就是留下了一面明镜、一本教科书,它们将成为我们城市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如今,那些遗留超过一个世纪的城市“伤痕”已然不多,希望它们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