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岩小说,让重庆带上了红色的色彩,记住了红岩英烈,随着岁月的流逝,今日的重庆可谓山城巨变,在两江新区规划展览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重庆。并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划。由此对重庆这座城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有些城市走过、路过能深深镌刻留存心底的不多,重庆这座城市是可以让你慢慢回味咀嚼的。
重庆回来,整理了一张张踏寻的足迹:大足石刻的精湛刻工;穿梭璧山秀湖公园亲水步道、森林步道、跨湖廊道、空中栈道的风景;观音塘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的风光;武隆县芙蓉洞洞中五绝:“生命之源”、“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堪称国内外岩溶洞穴中的极品景观;三座天生石拱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气势磅礴;酉阳伏羲洞千沟万壑的奇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酉阳桃花源……摄入我镜头的画面重又一一浮现在眼前。
黔江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是一片气质清爽的山水美地,深居武陵山腹地,阿蓬江贯穿全境,还充满了很多传说和故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而又清新的气息。土家族、苗族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
这次我们走进的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土家族何家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土家吊脚楼,屋檐梁顶楼廊挂满了一串串黄澄澄的玉米,这是山里人的收获。
看见远道的来客,好客的主人马上迎了出来,一位年近60的老人拉开了嘣脆又柔绵嗓音唱起了土家情歌。因为好奇土家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便拾级登上楼来,一台崭新的三门冰箱靠墙居中而立,侧屋堆满了一地的芋头和红薯,三楼有人,原来是在做家具,看得出是为外出打工归来的孩子准备的。
从屋主老人那儿知道,现在居住在家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那么主妇呢?到大院去学习去了。原来当地领导有一个规划,组织聘请土家舞蹈、土家山歌、厨艺的老师来进行技能的培训,组织村民学习,以后要办农家乐,带动当地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靠补助,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看得出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富足。
带着好奇,大家纷纷跟着当地陪同涌进了大院。敞开的大门,远远望去,一张由三四张小方桌拼起的一条长桌,桌上摆放着各种调料,那一碗一碗红红的大概是各种辣料吧,长桌旁围着二层人,努力的当家主妇手里的笔不时在本上记着要点,那聚精会神的目光充满了她们的梦想。现场,老师讲得神采激昂:留住客人,就要有拿得出手的厨艺,美食的诱人之处在其味,而其味来自火锅原汤的调制。先热锅,下各种调味炒香,再调制原汤……这是在示范做一个火锅的锅底(见左下图)。当地陪同我们的领导告诉说,这位老师是当地有名大厨,放弃了城市的高薪,专门在寨、镇间义务授课,他不取任何报酬。现在这个处处讲实惠的社会,不为利,一心为人民的人真是值得钦佩。
我四周环视,墙面贴满一张张的纸,走近看了,是各种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条例,山里人很纯朴,内容写得很周全。边上一个房间门被打开了,探出一个女山娃的小脑袋,见在照相,她回头召来了一个男山娃:拍照了,别动了。当第三次咔嚓,相框出现了三个小脑袋,回来后,当我再次注视这三个山里娃那期待的眼神时,似乎要说:照片里的我是啥样?对着照片说一声对不起,没有留下你们的名字和地址,以后我想我会设法寄给你们。
照片翻到了黔江区阿蓬江镇,沿江而建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白色的三层水泥房,为了保护山上的植被和阿蓬江的水系环境,这个贫困区的区政府想尽办法为这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山上的迁移移民能安居而建筑的。刚开始在山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不愿下山来,经大量细致的工作和贴心的关怀,让移民了解了迁徙的重要性。从已经搬来的移民家看到正为生活而忙碌着的身影,似乎已进入了安居的轨道。
街正中,一位理发师正在为一位八十岁老人理发,见大家在拍他们,他欣然停下手中的刀具让我们照个够。后来知道他是镇上唯一的一级理发师,为老人理发是义务的(见右上图)。
唯一有遗憾的是二间新建的图书室还空着,他们说现在实在没有可供的资金来买书了……
临走,我们记下了地址,众人拾柴火焰高,第一步通过微信传达心愿,希望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让传递文化、知识的书籍慢慢填满他们的图书室……
重庆之行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回忆的事,因为这是一座能让人沉进去产生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