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阅读史(2)
陈晋
  ◆陈晋

  读书要为天下奇 

  关于西方自然科学。毛泽东说,在这方面“东方人要向西方学习”。他比较感兴趣的是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人类进化史等方面的代表性论著。关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关于遗传学领域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的争论,关于土壤学,关于物理学界的基本粒子新概念,关于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毛泽东都曾花工夫去阅读和了解。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在韶山发蒙之初,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不过是略识之无,为谋生之备。他当时的读物,无非是私塾必教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学典籍,以及《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在韶山纪念馆,还陈列着他当时读过的《论语》《诗经》,封皮上有他小时候的亲笔签名。这是他一生留下的最早阅读痕迹。此外,毛泽东也像其他青少年一样,喜欢读《水浒传》、《精忠传》、《西游记》等传奇小说。这类读物,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普及和延伸。 

  关于私塾时期的阅读感受,毛泽东在晚年多次谈起,说是“读过孔夫子,五经四书,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很相信孔夫子”。 

  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典型的走上水的农民,一心想的是把毛泽东培养成种田的好把式,最好像自己一样,兼做一些米谷生意;识些字,有纠纷能讲出道理;会用算盘,做生意时不至于吃亏。这种安排,使毛泽东在读了六年左右的私塾后,不得不延宕学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种田上面。 

  直到读郑观应那本他“非常喜欢的”《盛世危言》,知道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轮船,应该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才使毛泽东眼前出现了一片新天地。人生未曾远行,便有了新的遭遇。连铁路、电话都未曾见过的毛泽东,有了新的梦想,开始把读书与立志连在一起了。 

  1910年秋天,他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家时抄写了一首日本人写的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6岁的毛泽东,此时未必清楚志向究竟是什么,但以“学”立“志”,且志在四方之意,表达得很明白。 

  从1910年秋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到1918年6月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近9年时间,除当兵半年,自学半年,他主要在学校读书。年龄比多数同学要大,社会经历也丰富一些,这使他在读书问题上多有主见。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一是说源于他崇拜当时的德国元帅毛奇,一是说他和同学们谈论“立志”,常称“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按后一种说法,毛泽东把“读奇书”当作了成为“奇男子”的关键条件。 

  在他的心目中,所立之志,相当程度上要靠读书才能接近和确定,由此宣称,“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当时几乎有一种要读尽世间书的雄心壮志。1915年22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阅读生涯,曾私下做过一番设计。同年6月,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表示要效法康有为自称的阅读经历,即“40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40岁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由此觉得,目前学校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自己这个要求,很是苦恼。经过反复权衡,他还是认为古代书院那种主要靠自学的方式更好。9月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自己要退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去自学。所谓自学,就是找一个深山幽静处,“读古坟籍,以建基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涉其新”。这番表白,透露出他对传统书院闭门求学方式的期期向往之心。后经朋友劝说,他才打消退学念头。毛泽东后来对学校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直不满,从这里倒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真正的阅读,不只是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精神生产。有两种阅读情况:一种是像收购废旧物质的商贩,把一些现成的别人用过的二手货拿来即可;一种是深入地下矿井的工人,靠自己去开掘和发现丰富的一手矿藏原料。崇尚自学的毛泽东,显然属于后者。 

  求学是为了立志。毛泽东求学期间要立的“志”,又是什么呢? 

  从他留下的文稿来看,最早谈到的是“修学储能”,即为未来干事情储备知识才能。这和今天的青少年学子所追求的没什么两样。但很快,他的读书追求便超越了这个目的。特别是在经历了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乱局后,他深感袁氏之流,不能说无才无能,甚至是有大才大能,但“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看来,光有才能智计,终不能做成大事。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他的老师黎锦熙写了封长信,对修学到底应该储什么“能”,读书到底应该立什么“志”,来了一番彻底的反思。他说:今天许多人读书立志,说是将来要当军事家、教育家等等,是出于对成功前辈的羡慕,模仿别人,不算是真正的志向。只有根据“宇宙之真理”来“定吾人心”,才算真有志向。什么是“宇宙之真理”呢?毛泽东说那个东西叫“大本大源”。 

  “本源”这个概念,源自朱熹,为近代湘学士风所追慕。说起来很虚玄,其实很有些像黑格尔说的那个“绝对真理”。要找到这个“本源”,途径在“倡学”。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寻找和确立心中的“本源”,然后“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 

  青年毛泽东很敬佩曾国藩。曾国藩谈论本源,说“得大本大源,则必有定向,而不致摇摇无着”;青年毛泽东把没得本源的人,比喻为“秋潦无源,浮萍无根”,意思一脉相承。毛泽东甚至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许多人对此不太理解,或者予以回避。正是在给黎锦熙的这封信中,毛泽东谈到当时敬佩曾国藩,是因为曾国藩能够以一介书生平定洪杨,在于他学有“本源”,并且能够用“本源”去“动”湘军之“心”,“动”天下人之“心”。也就是说,他能够以传统的大道理和信念来治理湘军,感染天下士子。毛泽东所敬者,即在此耳。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说,近人当中,康有为“似略有本源”,无非也是看重康有为写出了《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这样的著述,提出了一些改良社会的目标理想。特别是其“大同”理想,很有些“宇宙之真理”的味道,而毛泽东当时的社会理想,恰恰也是让人人“共跻圣域”,“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和康有为的想法比较接近。直到1949年写《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还把康有为作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说他写了《大同书》,但“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读书要为天下奇”,所“奇”者,就在这个“本源”。明了这个目的,毛泽东表示:“将全副功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所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 

  毛泽东当时探讨“本源”的切入点,是人心。为此,他很注重阅读哲学和伦理学方面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真理,“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再沿着这个思路往前走,他在1918年4月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提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就把寻求学术真理,以动天下之心的目的具体化了。 

  从寻找“本源”到“改良学术人心”,是毛泽东早期独具特色的阅读追求,是一条不可小看的伏线。他后来那样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思想意识,或发端于此。 

  怎样才能找到“本源”,毛泽东的思路是比较清楚的。他在1917年8月23日谈论“本源”的信中讲:“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为求“本源”,他求学时期下功夫读的书,首推经史子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特稿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目击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毛泽东阅读史(2)
母亲邵华
鄞变一八五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9毛泽东阅读史(2) 2014-01-21 2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