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全国两会·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李克强总理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聆听侧记
     
2014年03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李克强总理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聆听侧记
朱国顺
■ 上海代表团步入会场  特派记者 陈正宝 摄
  本报记者 朱国顺

  北京。碧空如洗,万里澄清。人民大会堂沐浴在初升的阳光里,温润、刚毅。

  今天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9时06分,李克强总理从主席台座位上起身,健步走向台前。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委员鞠躬致意,随后走向讲台,开始他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红星照耀的会场中;365个日夜历程,辉映着璀璨灯火如点点稳健脚步——

  简政放权,“权力清单”激发市场活力

  “我们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各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今年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在门户网站公开本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75个国务院部门中,当天就有47个部门公布了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62.7%。也就是说,除此“权力清单”之外,均不必审批。

  “法无授权不可为”,以简政放权为特征的 “权力清单”一词迅速成为媒体热词。

  事实上,履新之初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工作的“当头炮”,就是简政放权。

  2013年3月17日第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面对的第一个提问就是:“这次改革是不是您理想的方案?怎样达到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

  总理庄严承诺: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3。

  一天后,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研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此后的10个多月里,国务院先后9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首项议题,依旧是简政放权。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向审批事项的“权力清单”管理方向迈进,逐步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同时,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简政放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强调,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政府要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

  他说,政府不能当“司机”,直接开车上路,而是要管好服务企业的“路灯”,管好把守规则的“红绿灯”,还要当好监管秩序的“警察”。

  与此同时,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该管的事情,政府也坚决管好。

  政府的权少了,换来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的迸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的前11个月,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猛增,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活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改革贵在行动,39次常务会议194个“改革”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我们深处着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改革”,是这一届政府重要的关键词。

  新一届政府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是2013年3月18日召开的,到2014年2月26日,总共召开了39次常务会议。总共39篇常务会议的新闻发布稿中,我统计了一下,一共出现了194个“改革”字样。

  “改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上海自贸区的诞生速度。

  去年3月28-29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履新后第一次调研,就来到了上海。

  那一天,总理轻车简从。中午饭是简单的自助餐,饮料是一瓶普通矿泉水。调研的主题却十分重要。上海自贸区建设正在酝酿之中。

  总理先在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考察了物流经营和进出口贸易,又前往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考察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实验室。

  此后,上海自贸区的研究、探索、筹划,紧锣密鼓地高速推进。这当中,自贸区的名称及定位,在深入的研究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李克强指出:“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从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总理说:“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仅仅半年,9月29日,举世瞩目的中国未来发展和应对世界新格局竞争的重大措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了。

  速度代表态度,速度代表行动。

  在新的一年里,改革依然是强音。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Shibor“爆表”,凸显“定心丸”定力本色

  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都清楚,Shibor称得上是中国经济的“体温计”。全称叫做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这个指标,衡量着中国的利率水平,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

  但是在2013年的6月20日,平时“恒温”在3%左右的隔夜Shibor,骤然间蹿升到13.444%,几近“爆表”!

  13.444%,这是有史以来Shibor最高值,说明市场极度缺钱。受“钱荒”传言影响,沪深股市出现暴跌,到6月24日,沪指暴跌上百点。此时,不少机构预测,央行会习惯性地“放水”救市。

  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政府并没有急于出手。

  “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很不容易。”李克强坦言,他用“柴薪”比喻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赤字,那就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李总理特别强调“上限”与“下限”的区间管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指出:“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我们保持定力,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只要经济速度快时不产生非合理通货膨胀,慢时不影响就业,就是合理区间,就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不盲目出台政策进行干预,超出合理区间时,政府才进行适度调控。

  Shibor“爆表”,很快平息下来。

  区间运行的“上下限”理念,犹如航船劈波斩浪中的“定心丸”,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有人遇到困难掉下来了,要有一个民生安全网兜着他

  去年年底的时候,住在上海老城厢里的82岁的陆阿姨去签了一份合同,想想蛮扎劲,80多岁了,还有合同好签。

  这份合同确实是蛮扎劲的,签下了一位家庭医生。今后身体有点啥不舒服,经常就会有家庭医生上门探视,嘘寒问暖。这是上海的一项惠民实事,也是中国不断改善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民生问题始终最让李克强总理牵挂。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他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过自己的观点:“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

  他强调:“有人遇到困难,掉下来了,要有一个安全网兜着他。”“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去年10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以法治方式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在12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要把救助制度普遍建立起来。今年2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经济外交”营造和平外交新氛围

  “去年是我国外交工作开创新局的一年。习近平主席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活动,访问一系列国家,取得丰硕成果。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经济外交在新一届政府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13年11月26日,在罗马尼亚议会宫,李克强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参观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

  展厅墙上挂着巨大的LED显示屏,大厅中间放着火车模型。“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适应各国情况,满足市场需求。”他向到场的16国领导人推荐说。

  就任总理伊始,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在出访中频频扮演“推销员”。香港媒体刊文称,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和中国投资的优越机会。

  在李克强“推销”的产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铁”。10月份,李克强和泰国总理英拉一起在泰国参观了中国高铁展。他对英拉说,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

  在李克强访问期间,中泰签署《中泰两国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据媒体报道,中国参与泰国铁路项目建设,泰国用农产品抵偿部分费用,这被形象地比喻为“高铁换大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看来,“通过与相关国家进行高铁合作,可以使中国不仅面向太平洋,而且面向西方,将中国西部大开发和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连起来,提高互联互通的质量。”

  中国领导人“推销”的内容,有“中国制造”,更有国家形象。有境外媒体认为,“经济外交”可以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相媲美,也表明中国外交更为务实。

  “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人民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

  掌声长久回荡在人民大会堂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5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6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7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8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9版:评论·随笔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民生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A33版: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6版:关注/新民健康
   第A37版:广告
   第A3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9版:新民健康/资讯
   第A4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移民热点/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08版:3·15专版
   第B09版:3·15专版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新民晚报全国两会·关注A02“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2014-03-05 2 2014年03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