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教授日前碰到的一个案例。棉棉困惑,当“完美”就出现在眼前,自己却永远也达不到时,该怎么办?
生怕自己不够优秀
棉棉爸爸是国外名校博士,回国后在某名牌高校担任学科带头人,妈妈写一手好文章,在文学圈名气不小。“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要超过爸爸妈妈,别的都不用去操心”,这些是她听到的最多的话。
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乖巧、懂事、聪明的棉棉确实也是被老师表扬最多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她随父母在国外生活了几年,中国孩子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也立刻让她在当地社区小有名气,异国师生夸她是“数学天才”。
但是,回国后,她马上感受到了落差。初中后,语文成绩不佳,老师挖苦她,怎么没有遗传妈妈的文学细胞;英语成绩和同学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她开始怀疑自己,想努力变得更好——看到学业优秀的甲同学,她观察人家怎样学习,学些什么;看到能言善辨、颇有人缘的乙同学,她模仿人家怎样表达、怎样行事;看到苗条漂亮的丙同学,她严苛节食,努力使原本并不肥胖的体形进一步消瘦……度过了“昏天黑地”拼命的高三,棉棉终于被本市一所一本院校录取,在新的环境,她急于得到别人认可,但是人们见到的却是她在不停地委屈自己:室友念叨宿舍缺了什么,她赶紧让妈妈送来;室友想吃夜宵,她主动去买……但是时不时,棉棉也会爆发,冲室友发脾气,她所要努力营造的好形象,似乎又土崩瓦解。
没有自信哪有未来
回到家里,毫无觉察的父母还总是兴奋地给孩子描述着宏伟的未来,棉棉更觉难受:她不相信自己有什么美好的未来,很可能连宿舍的那几个同学都不如;而对自己讨好他人的做法,既感到郁闷压抑又痛恨自己。于是她对着父母大吼大叫,还摔砸东西,过后也没有明显的后悔。“我的痛苦谁知道?”棉棉这样诉说。
张教授观察了解到棉棉情绪持续低落,不愉快,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对事物的兴趣明显下降,度日如年;感觉焦虑不安,易激惹,有自我压抑释放的过激行为;她的正常能力有损害,否定快乐,生活没有了目标意义;无法振作,精力丧失,注意力难以集中;出现发作性的暴饮暴食。所有这些情况,都提示她患了抑郁症。
咨询师的话>>>
始终记住尊重自己
张教授分析,年轻人正在经历内心自我的探寻,正处在交友需要强烈而又容易受挫的阶段,且承载自身和家庭对成才、成就、成功的高期待,容易陷入抑郁。棉棉的“病因”,在于始终没有办法建立自尊。
生活中,人们获得自尊感通常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对于前者而言,自尊必须靠自己“挣”来,但是当感觉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就容易情绪低落、感觉失败。然而,对于后者而言,自尊不需要条件,一个人要始终尊重热爱自己。与其时刻在担忧自己是否有价值,不如每天制定个人的成长目标,诸如学习、帮助别人、富有建设性、风趣、与人共度时光、改善与他人关系等,那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儿时求学比较顺利,加之父母的优秀,使很多像棉棉一样的孩子从小就为自己设定了较高的目标。但是,张教授提醒,健康地追求卓越与完美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对完美的苛责会令自己感到紧张、紧迫,并且被失败的恐惧所攫取,因此很难对自己满意;会在乎别人是否铭记自己,以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很容易陷入自我挫败。
张教授强调,年轻人追求的是卓越,而不是尽善尽美。只有这样,你会为自己的努力感觉喜悦和满足;也不需要通过引人注目来赢得什么;会不害怕显示软弱,也不怕犯错误;会感觉到自己有创造力并为之欣喜。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