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法控先河
1月22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地方性大气治理立法,北京首开法控先河。按照《条例》规定,北京市对机动车排放实施总量控制,车企、车商和车主各负其责。凡在北京市销售机动车的生产企业,提供的新车必须符合国家及北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否则车型目录将被取消,同时车企必须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在本市销售的各种类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数据和防治污染的技术资料。另外,机动车生产企业应当在《维修保养手册》中注明车辆排放水平,保证车辆在标准规定的耐久性期限内稳定达标排放。一旦出现销售车辆不能保证稳定达标排放、未安装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或系统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也有可能被取消在北京市的相应车型目录。另外,经销商和服务商则必须销售达标车型,并在用车日常维护保养中,将排气污染控制指标纳入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条例》不仅明确了车企、车商、车主在降低PM2.5过程中的行为准则,还对违反后的罚则规定得相当具体,有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落到实处。相对以往政府在治理“城市病”过程中表现的“懒政”,此次北京地方性大气治理立法透露的更多是积极的信号。
引发新一轮矛盾
以环保的名义对汽车消费和使用加以限制,不会是北京一座城市独有的行为。随着各地迫于交通、环保等压力出台的针对机动车购买、使用的限制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车企和车商的压力更大了,必将引发新一轮矛盾。“随着限购、限行、限迁政策的趋严,预计今年北京车市新车销量将延续负增长,《条例》的出台则将一定程度上加剧这一负增长趋势。”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迟亦枫如是说。
尽管降低PM2.5已成全民呼声,但《条例》的出台也让一些车主感到用车行为进一步受到约束。不少车主认为,降低PM2.5的确人人有责,但站在车主的角度——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购买了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并缴纳了相关税费,在使用环节提出越来越多的限制,他们心里不免有想法。
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不仅对中国能源结构提出拷问,也引发了舆论对中国油品质量的广泛质疑和诟病——后者的含硫量据称超出欧洲标准的15倍,成为雾霾天气出现的推手之一。业内人士指出,此次雾霾事件更为深远的影响或是推动两大石油公司加快机动车油品质量升级,但成本则是影响炼厂实现这一步的最大阻碍。实际情况是,由于符合标准的油品供应不足,至今国四标准汽油仍未得到全面置换,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减排效果,令机动车尾气排放得不到相应减少。
挑战与机遇并存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晚,本土汽车品牌在技术上稍逊一筹,B级及以上级别轿车大都是国IV标准,但在市场销量最大的A级车及以下级别,大多只是国III或欧III标准,甚至还不到。到2020年,中国将兑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意味着中国的本土汽车厂商势必要经历一次大的洗牌。
更值得注意的是,排放不仅仅来自于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排放,必须认识到研发、生产、销售和后市场组成的汽车整体产业链都是高排放的。汽车工业作为新增排放的主体,必须要与未来10年的环保国策紧密相连——否则,部分不达标的自主品牌肯定会被列入淘汰的边缘,现在还沉浸于传统高能耗低效率的自主品牌厂家应该清醒一下了。
毋庸置疑,治理汽车尾气的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是改变汽车的动力,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汽车工业将迎来转型的大好机遇。近来,从发改委、工信部等汽车产业相关部门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表明,下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有望从具体车型扩展到整个产业,比如零部件、充电站建设、电网等各个领域。而随着管理系统、准入标准、检测手段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汽车将由此迎来新的机会。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