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马年新春,中国轻音乐前辈郑德仁老人,赠我一套他收藏半个多世纪的密纹黑胶唱片。
在这套中国管弦乐作品选辑中,收录了李伟才的《欢乐》、商易的《新春圆舞曲》、郑德仁的《江南好风光》、徐德义的《晚会圆舞曲》,以及黎锦光、阿克俭等名家根据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地方民歌改编的《送我一枝玫瑰花》和早年任光的《彩云追月》、黄贻钧的《花好月圆》等几十首管弦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类作品也可泛称轻音乐。那轻松愉悦的节奏,隽永沁人的旋律,不时唤起我儿时美好的记忆。试想,这些乐曲如在当下的广播、电视、网络中不断播放,定能引起众多国人激荡的心旌和无限的感慨,而对青少年一代,相信也会产生一定正面和积极的引导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鼎盛期,《春节序曲》《梁祝》《红旗颂》等不朽的旋律,至今还在亿万人民心中流淌。但遗憾的是,自三十多年前一首《北京喜讯到边寨》后,国人似乎再也没听到能引起普遍共鸣的新曲。
改革开放后,打破了文化桎梏,没有了创作禁锢,我国的音乐创作理应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令人失望的是,虽然各种样式的音乐作品也层出不穷,但由于这种创作没有充分扎根民族的沃土,漠视现实国情,也脱离了大众的需求,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乐曲,也就不见了。这些年来,大批海归的音乐学子成了中国音乐教学和创作的中坚,但他们比较偏重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法,而忽略、甚至不太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小品和歌曲创作,更是不屑一顾,一味地热衷于人民群众不知所云的鸿篇巨制。大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新经典”缺席已久。
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当下国人的普遍音乐素养并不算高。前不久,一家权威机构调查统计:什么音乐作品最受国人喜爱,结果,“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以压倒优势胜出。
如何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完全指望那些“高大上”的交响乐,恐怕是不行的。
其实,也不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如今交响乐爱好者中相当多数,还都是当年李德伦、曹鹏普及交响乐时播下的种子。可见,要提高国人的音乐素养,首先要有正确的引导,循序渐进。而循序渐进的最好办法,我认为,就是通过“轻音乐”这个中介。
纵观世界各国音乐的格局,虽不平衡,但大都呈橄榄形,只因国情的不同而侧重不一。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和国民的修养现状,我国的音乐创作和发展,还是不能脱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先普及提高中间的大多数,然后再向流行歌曲和受众群较少的高雅音乐的两头发展。而推广普及人们都能接受的音乐,端赖优秀的作品的出现。正如廖昌永在本届两会中谈到的,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些流行音乐的节目,还要有“中国好戏曲”、“中国好民乐”、“中国好歌剧”、“中国好交响乐”。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必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去找我们的精气神。
只有接通了现实、传统的血脉,打通人民与艺术之间的隔阂,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这就需要有好的、“中介性”的作品来实现。这,难道不是值得现在的作曲家们深思的问题吗?